原以為“冷冰冰”的金加工車間,竟然......
任何一種永磁產品的生產,都要有高精度的模具。橫店集團東磁股份有限公司的永磁產品之所以能“稱霸”全球,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擁有一家集設計、加工、檢驗、組裝於一身,水平較高的永磁模具加工廠。近日,記者對該廠的核心部位——金加工車間進行了探訪。
以老帶新力求件件精品
模具的質量直接影響永磁產品的成品率、質量和效率。一副模具,往往要承受數以萬計永磁產品的生產任務。因此,永磁產品的模具都以硬質合金製成,精度極高。
東磁公司永磁模具加工廠的金加工車間,集車、銑、刨、磨、快走絲、慢走絲等工藝技術於一體。無論多麽堅硬的金屬,隻要進入這個車間,都乖乖地任由工人“拿捏”成方的、圓的,或凹的、凸的等形狀。
金加工車間並不是一個一覽無遺的大空間,而是根據加工性質分設了相對獨立的檢測中心、慢走絲室等單元。數十台龐大的機器都單獨擺放,每台機器都可單獨完成一項或多項加工內容。如坐標磨床,用於精磨凹模的內表麵。用它磨出來的凹模,精度達到正負1絲,成品率達到99%以上。
“永磁產品規格繁多,每個產品都有多套模具。我們每加工一套模具,都要用到至少10張圖紙,如一隻機殼產品有15套工序模具,每套模具都有20多張圖紙。因此,我們的員工需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不僅能讀懂圖紙,還要能根據圖紙精準加工。”該廠廠長張漢華介紹,金加工車間有30多位員工,大多有10多年工齡,有的已達20多年。他們通過長期的實踐摸索,都已掌握了嫻熟的技術,其中許多已成為業內的高手。
一台磨床邊,女員工金衛珍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著產品在磨床上往返移動。金衛珍在該車間工作20多年了,她的磨床技術在同行中遙遙領先。其他人磨製凹模一天隻能完成5至6件,她卻可以磨製18至19件,產品精度完全達到要求。
該車間因為有一群技術精湛的老員工,所以加工出來的產品件件是精品。那麽,老員工退休後怎麽辦?張漢華說,該廠根據員工的年齡、健康等情況,適時招聘一些大學生充實到相應崗位當徒弟,由老員工傳授技藝。
相互協作成車間優良傳統
金衛珍把磨好的產品排放在磨床邊的推車上,一位男員工過來把產品運走了。張漢華說:“我們的員工都是這樣。一位員工加工好產品後,如果有時間就送到下一道工序去,如果一時較忙來不及送,負責下一道工序的員工也會來取走,毫無怨言。大家總是互幫互助。”
檢測中心負責精準檢測模具關鍵部件的尺寸、弧度等。檢測時要把相應部件搬上搬下,有的部件重達幾百千克,檢測員搬不動,其他員工看到後都會主動去幫助抬上抬下。
這種協作精神同樣體現在技術創新上。加工中心的鑽孔機像一個大車廂,前麵有兩級台階。以前負責鑽孔的員工要把部件從地麵抬到上麵的“車廂”裏鑽孔,鑽好後又要抬下來,勞動強度較大。為此,張漢華提出配置行車解決搬運難題。車間技術人員紛紛出謀劃策,根據實際設計製作了多台行車,使許多員工免除了搬運重大部件的辛苦。
記者看到,鑽孔機、磨床旁邊的牆上都安裝著支架粗大的行車,不用時折疊起來伏在牆上,用時把它展開。“有了這樣的工具,即使200多千克的模坯,隻要按一按開關就可輕鬆地搬動了,既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原先一位員工管控一台機器都很累,裝了行車後,可以管控兩三台機器了。”張漢華說。
為解決用硬質合金加工機殼拉伸模、整形模凹模的難題,該車間員工在技術負責人帶領下,同心協力研究攻關,采用了在數控車床上用金剛石車刀直接車削加工完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金剛石車刀崩刃、硬質合金崩碎、掉角等問題,避免了工件報廢,加工出了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的凹模,而且減少了中間環節和周轉時間,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加快了永磁機殼模具的開發速度,改變了硬質合金不能車削加工的傳統觀念。
記者手記: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團結協作。個體無論多麽強大,沒有團隊的支持,終將不能完成艱巨的任務。東磁公司永磁模具加工廠有許多技術高超的員工,他們不僅在“自留地”上辛勤耕耘,還相互幫助,形成了強大的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工廠按時、高質量完成各項模具加工任務。這種協作精神,值得學習、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