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有拿手絕活 這個車間工人有點牛

來源: 橫店集團傳媒發展中心
作者: 吳旻
日期: 2019-08-28

浙江聯宜電機有限公司鈑金件專線是生產加工各類電動輪椅車、代步車等焊接結構件的生產專線,生產過程包括管類零部件加工和焊接加工。

該專線線長徐天波帶著記者在車間裏走了一圈。模具展示區、零部件加工區、焊接區、大數據管理區……整個車間布置井然有序,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男工“掌家”。徐天波說:“現在聯宜電機全麵實行大數據管理,推行智能化車間和生產設備。生產線上的大數據管理都是自己在做,別看這條生產線上都是男工,大家做起事來也一樣很細致。”

讓記者眼前一亮的是,不同於傳統手工焊接車間,該生產線已全麵實現機器人焊接。每個機器人有自己的工作間,在碩大的車間內矗立著,活脫脫就像一個個“蒙古包”。徐天波介紹,這個“蒙古包”是有來曆的,聚合了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建設而成,包含了多項專利技術,使得室內外空氣環境均優於國家限定標準,體現了節能環保、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個契機 讓團隊更團結進步

“從手工焊接向機器人焊接轉變是我們2012年開始著手做的。負責焊接工作的機器人開始隻能簡單作業,現在已經升級了4代,作業範圍擴展至大型複雜混合式工件,基本可以完成所有焊接工作。這中間經曆過很多磨難。”徐天波介紹。

2015年,某客戶因為一個項目跑到歐洲多個國家都沒找到滿意的供應商,最後找到聯宜電機。生產線團隊接手項目後發現,項目對其中一個零部件的焊接要求很高,其中包含了若幹個焊接領域最為艱難的課題,已大大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

徐天波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依然百感交集:“那時我們的自動化生產剛起步,機器人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聰明,能夠包辦一切,焊接的產品總是離客戶要求差一點。”那段時間,團隊成員集思廣益,還向其他焊接領域的專家學習,設計實施了上百個試驗方案,卻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

2016年,徐天波和團隊成員到上海某焊接研發中心學習,通過合並運用多項先進技術,終於有了理想的解決方案。“客戶拿到樣品後,讚不絕口,說這就是他們期待的產品。”徐天波自豪地說,這件事也是一個契機,從此以後,生產線技改方案噴湧而出,一係列創造成果大大地提升了專線機器人的焊接技術,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確保了精度。


人才濟濟 每人都有拿手絕活

鈑金件專線一共有16名操作工,其中有1名高級技師,14名高級技工,並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活。

樓彥平是這條生產線上工齡最長的工人,主要負責產品車架、底盤等焊接結構件首樣產品的製作。同事們有這樣一句話形容他:樓彥平手工打造的樣車,相當於代步車中的勞斯萊斯。聽起來這是一句玩笑話,但足以說明樓彥平的高超手藝。

據了解,專線上所有的零件首樣都出自樓彥平之手。這麽多年來,讓樓彥平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款代步車樣品,因為其三維空間結構極複雜,沒有任何可借鑒的模具、測量基準和測量方法。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樓彥平說:“那段時間,有時候晚上睡著覺,突然想到一個點子,就會立馬起來把想法記錄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工程師們繪製的圖紙,在他手中變成了實車樣品。

車間裏年紀最輕的譚振林今年24歲,已經是高級技工。說起譚振林,徐天波讚不絕口:“這個小夥子,一開始隻是其他生產線的實習生,一步步走到今天,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據介紹,譚振林大專畢業,由於工作認真勤奮,被師傅推薦到鈑金生產線焊接工段學習調試焊接機器人。生產線為他配備了指導老師,還派他到專業機構學習。僅一個月時間,他便熟練掌握了機器人的編程技術。入職一年,他已成長為集技能、管理、創新能力於一體的複合型人才。


記者手記:每每說到焊工,總會想到黝黑的男工帶著麵罩拿著電焊工具,在火花中作業。這條生產線讓我看到,時代在改變,操作工們不再是簡單的作業,還需要學會與機器人共事。小小生產線也人才濟濟,他們在基層一線譜寫了不平凡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