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徐文榮—— 築夢橫店的傳奇智者

來源: 農民日報
作者: 蔣文龍 朱海洋
日期: 2018-12-12

改革開放40年,風雲際會,造就無數風流人物。但像浙江橫店的徐文榮這樣,作為全國鄉鎮企業的元老級人物,已經84歲高齡,仍然精神抖擻,不斷描繪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夢想,不說獨一無二,也是屈指可數。

沒有人比他更“草根”,也沒有人比他更熱愛橫店。哪怕他的事業早已走出橫店,遍及全國,走向世界,他也從未動過“喬遷”的念頭。不管誰跟他交流,不出三句話,他就會提到“橫店的老百姓”。

在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都督南街233號橫店四共委,徐文榮向記者宣布:2017年橫店農民人均收入6.4萬元,已經提前全麵實現小康社會。到2025年,這個數字要達到10萬元,走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富裕的社會主義。然後,經過25年努力,到2050年,讓橫店農民人均收入突破20萬元。

看來徐文榮並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數年前,當著記者的麵,他曾經表示,等“圓明新園”建好,這輩子他所有的心願就了了。如今,他又樹立了新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如此遠大。

40多年的創業曆史中,每當徐文榮有新夢想,開始總會遭到大家反對,認為他是癡人說夢,但事實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命運的天平傾向了他。

如今,徐文榮的行動已經不像以前那麽敏捷。但他依然健談,依然對未來充滿幻想。

這是一顆什麽樣的靈魂?他每天究竟在想著什麽?又是怎樣的動力支撐著他,讓他永不知倦?那些天馬行空的未來想象,究竟來自何處?他又是如何“水炸油條”,譜寫自己的傳奇人生?

從食不果腹到資產千億

40餘年前,橫店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地方,沒有什麽自然資源和交通優勢可言。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年收入隻有75元。當時有個順口溜挖苦道:公社空,大隊窮,生產隊隻有三毛錢分紅。

對苦難的童年,徐文榮至今記憶猶新:烈日炎炎的盛夏,他端著碗,眼睛一眨不眨,死死盯著一隻隻曝曬的火腿,為的就是接住每一滴即將冒出來的油。那油盡管蠔味重得熏人,但家裏炒菜沒油啊。

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比什麽都重要。上世紀70年代初,在公社當幹部的徐文榮主動要求回到橫店大隊,他被推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當著全大隊老少的麵,他立下承諾:苦幹一年,實現一稀兩幹,飯後一個水果。

當年,通過興修水利、精耕細作,徐文榮帶領大家將糧食畝產從700斤提高到1500斤。農民收入從每個工分兩毛七增長到七毛六,吃飯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飯是吃飽了,怎麽才能有錢花呢?徐文榮想到了辦企業。

1975年,41歲的徐文榮領頭創辦了生平第一家企業——橫店繅絲廠。當時,他找鄉親們集資,跑了39個大隊,籌集了5萬多元資金,又找銀行借款26萬元。功夫不負有心人,投產第一年,繅絲廠就盈利7.6萬元,超過了全公社的農業稅。第二年盈利15萬元,第三年達30萬元。

但繅絲廠進入門檻低,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許多地方瞄準了這一領域,因此原材料供應緊缺。這種情況下,徐文榮不顧眾人反對,很快調頭,開辦針織廠,生產尼龍衫。機器24小時轉個不停,投產首年,針織廠就盈利超百萬。

針織廠形勢一片大好,交款訂貨的人排起長隊,橫店很快形成了“針織一條街”。但就在此時,徐文榮聽說磁性材料這個產品技術含量高、利潤高,於是打定主意,準備上馬磁性材料。春節一過,他就專程赴陝西寶雞,邀請到工程師李國寧,僅用一年時間,又建成了橫店磁性材料廠。

1984年,徐文榮提出政企分開,成立了橫店工業公司。政企分開之後的企業如虎添翼,三年後產值就超過億元,橫店成為浙中地區第一個工業產值“億元鎮”。

此後,橫店的發展一發而不可收。徐文榮回憶,40餘年來,他本人辦過的企業,大大小小、長長短短,一共有700多家。

在橫店集團官網,記者注意到今天的集團簡介:

橫店集團創建於1975年,經過40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擁有橫店東磁、普洛藥業、英洛華、得邦照明、橫店影視等5家上市公司、200多家生產與服務型企業、5萬名員工的中國特大型民營企業,以“世界磁都”“中國好萊塢”享譽海內外。

橫店集團始終堅持“多元化發展、專業化經營”發展戰略,逐步形成了電氣電子、醫藥健康、影視文化、新型綜合服務四大支柱產業齊頭並進、良性發展的局麵。該集團旗下橫店東磁是中國磁性行業的龍頭企業,得邦照明是中國綠色照明行業的領軍企業,橫店影視城是全球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橫店影視是自營影城綜合實力排名全國前三的電影院線公司,南華期貨是國內首家全資控股公募基金“南華基金”的期貨公司,普洛藥業是知名的“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

徐文榮有一個形容,叫做“水炸油條”,意思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橫店從一無所有成為千億資產的大集團,就是一個“水炸油條”的過程。2017年,橫店集團營收733億元,上繳稅收43.8億元。

時代的恩賜也好,命運的垂青也好,在商品短缺時代,徐文榮未雨綢繆的大膽決策,讓他一舉成功。他對市場的嗅覺特別靈敏,常常在大多數人未有反應之時就早早作出決策,先人一步,搶得市場先機。但是,一旦有人將功勞記到徐文榮名下,他總是加以拒絕:“是不是我徐文榮有大本事?恐怕不是!最大原因是我們國家搞了改革開放,讓人們敢於擁有夢想,而且通過努力可以實現夢想。能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之幸。”

“我不做億萬富豪!”

2000年,《福布斯》雜誌發布“中國10強富豪榜”,徐文榮的名字赫然在列,位於第8位。

徐文榮隨後找到胡潤。“橫店是獨一無二的社團經濟,財富是老百姓共同創造出來的,不是我徐文榮個人的。如果計算橫店的財富,那絕不止榜單上的數字;如果說是我個人,那我絕對沒那麽多。”他說。

了解徐文榮的人都知道,隻要是他認準的事情,外人絕不可能輕易改變。在個人和集體關係的認識上,他倔得像頭牛,總是堅持集體為主。在他看來,當年是橫店老百姓共同創造才有了今天,因此,這個資產不應該屬於個人。

1999年下半年,橫店集團成立控股公司,並對集團及所屬子集團、子公司進行全麵公司製改造。許多人輪番勸他,讓他在政策許可範圍內進行資產量化,也就是股份製、私有化。甚至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一旦改製,徐文榮的個人資產保守估計可以超過10億元。但徐文榮明確表示,自己不願做千萬富翁。

徐文榮反過來做大家的工作:從創辦繅絲廠起家,橫店集團一直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百姓得到了實惠,企業得到了發展,政府得到了稅收。實踐證明,這條路子前途無量。現在許多地方搞改製,把企業資產量化到個人,結果是富了個別人,散了大夥的心,結局往往是“關門大吉”。

那麽,橫店集團資產究竟應該屬於誰?國有?顯然不是。因為國家從始至終沒有投過一分錢。私有?也顯然不對。在國有和集體企業早已普遍改製的情況下,橫店集團至今未做改製。在這種情況下,徐文榮為橫店集團獨創了一種所有製:社團經濟。

徐文榮的解釋是,橫店集團的資產屬於全體員工所有,但員工隻有使用權,沒有占有權。資產要保值增值,就要由集團來管理經營。進而,徐文榮將社團經濟的宗旨概括為“共創、共有、共富、共享”,也就是要讓橫店老百姓都過上小康乃至“大康”的生活。

正是因為徐文榮的堅持,橫店集團的發展一路勢如破竹。2017年,集團擁有各類企業2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佼佼者,農民的人均收入也遠遠走在了全國前列。

橫店老百姓富了、有錢了,但生活環境如何呢?事實上,在這方麵,徐文榮的做法同樣讓人十分不解:橫店集團承擔起了企業辦社會的責任。

在企業和政府的關係上,徐文榮曾經態度十分鮮明,就是要使企業能夠輕裝上陣,真正成為市場經營的主體。因此,橫店集團最早實現了政企分開。但是,當企業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文榮又主動承擔起了許多不應該由企業承擔的責任。比如,裝路燈、修馬路、建堤壩、建公園、辦醫院、造學校、開設電影院等,這些公益性行為一直延續至今。今年,橫店通用機場已經實現通航首飛。

對此,許多人難以理解,認為基礎設施建設理應由政府承擔,橫店集團沒有必要把沉重的包袱背到自己身上。甚至有人直言,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將拖垮企業。

但徐文榮心中自有一杆秤。在他看來,企業發展和基礎建設緊密相連。沒有企業的發展,固然不可能有美麗鄉村的建設;而企業發展的目的則最終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再說,企業要發展,要留住人心,也必須解決員工的後顧之憂。在現行體製下,縣(市)一級,絕大多數資源都集聚到了縣城;另一方麵,橫店集團發展之後,人越聚越多,生活和工作中有諸多不便,要等政府解決有可能遙遙無期。因此,企業有實力之後,反哺城鎮鄉村不僅是天經地義,也是現實的有利之舉。

“企業是經濟發展中的‘火車頭’,如果沒有路軌、站房等設施,‘火車頭’也跑不好、跑不快。特別是橫店這樣的社團經濟,如果不去支持城鎮建設,增強城市功能,完善通訊交通、文化娛樂等設施,改善投資環境,那麽,高新項目進不來,人才留不住,企業也很難得到快速發展。”徐文榮如此闡述。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橫店集團投入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發展的資金已達百億元之巨。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橫店,都會驚訝地發現,企業與城市的血脈是如此緊密地相融。在這個徐文榮一手打造的城市裏,每個角落都飄蕩著橫店集團的氣息。而盡管徐文榮深居簡出,但無論遊客還是當地百姓,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鄉村旅遊的開拓者

說到徐文榮的神奇,除了一路披荊斬棘,在改革開放40年來創辦了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工業企業,其中有許多已經功成名就,成為行業引領者外,更在於一片空白情況下,他開辟出一條鄉村旅遊的天路。

時至今日,人們當然可以信誓旦旦,用社會發展的國際規律加以解釋,認定徐文榮的行為符合“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之後,人們的消費將從物質轉向精神文化層麵”的趨勢;也可以在塵埃落定後,認為他的創舉符合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需求,是一種無煙工業,是鄉村振興的新業態。但無論如何,可以想見,在上世紀90年代,徐文榮的選擇麵臨著多大壓力。

有時候,選擇也許並不需要多麽深刻的洞察力,而全憑一種偶然的機遇。

1996年,謝晉籌拍《鴉片戰爭》,作為迎接香港回歸的獻禮。正在他發愁短時間內無法建成攝製外景地,恰遇徐文榮,兩人越談越投機。徐文榮當即拍板,由橫店集團出資,用3個月時間,建成外景地廣州街。

短短3個月時間,6萬多平方米麵積的160多棟建築拔地而起,難度可想而知。徐文榮派出130多支工程隊,調動了數千人,夜以繼日奮戰。三個月後,《鴉片戰爭》在橫店如期開機。

劇組很快走了,但叩開的是橫店通往影視文化旅遊的大門。此後,陳凱歌來拍《荊軻刺秦王》,張藝謀來拍《英雄》,胡玫來拍《雍正王朝》……由此,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等紛紛在橫店崛起,橫店也由此脫穎而出,成為國內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被美國“好萊塢”雜誌封以“中國好萊塢”美譽。

2000年,橫店宣布對國內外劇組一律免收場租費,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劇組來此取景。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7年,已有2155個劇組在此取景拍攝影視作品,近2億遊客前來觀光。

2001年,為了將年輕人推向前台,徐文榮卸下集團總裁職務。家人以及親朋好友都為他祝福,覺得他功成名就之後,可以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但豈料徐文榮根本閑不住,又萌生出新的夢想。

徐文榮看到橫店盡管山清水秀,但白花花的滿是墳墓,不僅有礙觀瞻,而且不利開發。於是,他集資4000萬元建起了4個公墓園,鼓勵群眾遷墳,然後再出資綠化荒山,恢複了橫店綠水青山的麵貌。

當年,徐文榮興致勃勃親自駕車,讓記者跟隨他參觀他退出集團領導崗位後又新建的“九龍文化博覽園”“國防科技教育”等14個項目,增加了新的影視拍攝基地,又開出一條新的旅遊線路。後來,敏銳的徐文榮很快又瞄上了圓明園。

在他看來,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恥辱。如今,中國強大了,理應重修圓明園。這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情懷,也必定是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基地。由此,徐文榮決定籌集300億資金,在世人麵前恢複當年的國際名園。

但令徐文榮始料未及的是,當他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召開聲勢浩大的橫店建設圓明新園新聞通報會,向300餘家國內外媒體宣布完這一重大決定後,卻遭到大片質疑:重建圓明園有必要嗎?如此巨額投資如何籌措?會不會是借機圈錢?數千畝用地指標怎麽解決?有的媒體甚至推出重磅報道:十問徐文榮。一時,徐文榮的“圓明新園”被置於風口浪尖。

但徐文榮寧折不彎。他鄭重宣布:圓明新園一定要建,但資料未籌集好不建,土地不批下來不建,資金未到位不建。2012年5月23日,項目終於開始動工。

人們不免要問,圓明新園建設投資300億,錢從哪裏來?徐文榮的回答是:用天下人,聚天下資,謀天下利的謀略,“水炸油條”。這裏,有他的愛國情懷,也有他對市場的篤信,更有他一個80多歲老人的尊嚴。“我建設圓明新園,是要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的強大,看到中國農民的愛國。”徐文榮說。

2015年,在圓明園被焚毀155周年之際,圓明新園之新圓明園建成,隨後,新長春園、新綺春園、新暢春園相繼亮相。一個規模宏大、風格綺麗的圓明新園景區終於徐徐展現在世人麵前。徐文榮的計劃是選擇2019年八九月間全麵開業。屆時,他將邀請世界各地的媒體共同見證。全國最大的軍民融合項目也將開業。

徐文榮還有很多很多夢想。他想通過新農村改造,發展“全域旅遊+全民旅遊”,讓村民都利用自家住房開民宿,到時全鎮可增加8萬個床位,以徹底解決遊客的住宿難題。為此,他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國際機場、高鐵、城際輕軌、全鎮單軌等重大交通設施。此外,一個集收藏、展覽、鑒定、評估、拍賣、交易、研究、培訓、修複、出口、金融化服務於一體的古玩藝術品集散中心也在快速推進之中。

明天的橫店將是何等模樣?徐文榮說,2025年,橫店農民人均收入將達到10萬元。2050年,達到20萬元,進入富裕的社會主義階段,還要進一步探索研究如何向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道路。

我們無法描繪,甚至無法想象這一天,但我們願意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因為這個中國農民願意用他不屈的靈魂,用他畢生的努力,去探尋、去實踐無數人曾經夢想的天堂。

(原刊12月7日《 農民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