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追夢四十載 小鎮換新顏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胡文鵬
日期: 2018-08-15

年逾八旬,滿頭銀發,至今仍滿懷激情堅守在創業一線——徐文榮,這位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興的最早一批風雲人物的代表,40年來始終勇立改革發展潮頭,新時代再有新作為。

作為中國著名的農民企業家,徐文榮水炸油條,由繅絲廠起步,孵出700多家企業,助力橫店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成為浙中地區首個工業產值億元鎮,目前橫店集團旗下有5家上市企業;他無中生有,在橫店造出中國最大的影視拍攝外景取景地,讓橫店收獲了中國好萊塢的美譽;他獨樹一幟,提出社團經濟模式,力爭讓每位橫店人從發展中受益;他力排眾議,提出投資數百億元,異地建設圓明新園,引發了各界對橫店前所未有的關注,甚至是質疑……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回望一路酸甜苦辣,徐文榮最為感慨的還是自己和橫店的幸運:“40多年來,橫店人從白米飯都吃不飽到如今集體資產過千億元,是我徐文榮突然有了大本事?恐怕不是!最大的原因,是國家搞了改革開放,讓人們敢於擁有夢想,通過努力可以實現夢想。

一隻母雞孵出一群雞

徐文榮窮怕了。幼時的一幕,如同電影鏡頭深刻在他腦海裏:烈日當空,鄰人家一排排油膩的金華火腿正在醃曬。徐文榮手捧瓷碗,蹲守一旁,接住一滴滴溢出的火腿油,以解家中缺油之苦。因自尊受損流出的淚水,和著止不住的汗水,讓他滿臉水珠,兩眼酸疼。

橫店人也窮怕了。改革開放之初,橫店公社人均耕地不到半畝,人均收入75元。群眾的調侃令人心酸:公社空,大隊窮,生產隊隻有三毛錢分紅。

窮則思變。1975年,時任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徐文榮臨危受命,被橫店公社指派為籌建中的橫店繅絲廠黨支部書記。這正是橫店人朝著吃的是油,穿的是綢,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生活邁進的起點。

創業之初,百廢待興,舉步維艱,最大難題就是沒錢。怎麽辦?那就水炸油條。第一條,找鄉親們集資,3年歸還,不計利息。全公社39個大隊,一共籌集50254元。第二條,找銀行借款。那時候,橫店窮,徐文榮碰到銀行的同誌,說得最多的就是請相信我們,我們一定按時還本付息!”“請幫幫我們,橫店的老百姓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徐文榮的執著,為橫店繅絲廠帶來了一筆巨款:26萬元。

有了錢,遠非萬事大吉。在計劃經濟時代,鋼筋、煤炭、蠶絲……都要人去跑、去要。有一次,徐文榮為了從金華趕回橫店參加一個重要會議,誤了點的他竟然躍上一列已啟動的火車,死死抓住立杆,不停地拍門請列車員打開車門。眼見著列車就要駛離站台,列車員在最後一刻打開車門,將徐文榮一把拉到車內。麵對列車員不要命了你的詰問,癱坐在地上的徐文榮一邊賠笑,一邊連說:對不起!下次不會了!”“還有下次?列車員被這個不要命的人給急樂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6年正月十七,橫店繅絲廠在困難重重之下,竟提前舉行了開機投產慶祝大會。那天是橫店人大喜的日子,隻有不到2萬人的公社,來參加大會的就達到了上萬人。橫店繅絲廠沒有讓人失望,投產第一年淨賺7.6萬元,超過了全公社的農業稅,第二年15萬元,第三年30萬元。

開門紅沒有讓徐文榮止步,他敏銳地發現,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浙江各地繅絲廠也多了起來,原材料緊張,市場競爭激烈。怎麽辦?徐文榮想盡快把繅絲廠這隻母雞養大,讓它下更多的,孵出更多的。經過市場考察,他決定將繅絲廠轉型為針織廠,生產尼龍衫。

沒想到,當徐文榮向工廠領導班子征求意見時,支持他的人為“0”。有人說,形勢這麽好,把繅絲廠搞好就不錯了;還有人說,不要一口氣吃個胖子,做尼龍衫也有風險……徐文榮卻鐵了心,為了減少壓力,他先在繅絲廠設了一個針織車間,弄來20台機器。結果比徐文榮想象的還要火爆:他們的產品成為搶手貨,20台機器發展到140台,24小時不停連軸轉,仍然供不應求。針織廠成立當年,利潤就超過100萬元。

徐文榮趁熱打鐵,內衣廠、針織二廠、印染廠、絲織廠、化纖紡織廠……在橫店東陽繅絲廠這隻老母雞的孵化下,一群小雞終於誕生了,並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輕紡產業鏈條。

一群雞變為一群鷹

即便在徐文榮身邊工作多年,很多人還是猜不透老爺子在想什麽。比如,當年,橫店品牌的輕紡產品成了爆款,交款訂貨的人排成長隊,而且,在企業的幫助下,橫店不少家庭工廠還形成了針織一條街。可就在這時,徐文榮下定決心,趁著形勢好,盡快轉身。用他的話說,就是有了新路數,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想瞌睡,就來了枕頭。1980年春節期間,橫店公社黨委邀請返鄉過年的在外鄉賢召開座談會,主要請他們介紹各自所在領域的技術、產品等市場信息。在陝西寶雞4390廠工作的工程師李國寧,引起了徐文榮的極大興趣。寶雞4390廠主要生產磁性材料,用戶主要是喇叭廠。技術門檻高,產品銷路廣,正是徐文榮苦尋不得的新路數

徐文榮又拿出了拚命的勁頭,親赴寶雞學技術,三顧茅廬請人才,選址開工建工廠,硬是搶在1980年當年建成橫店磁性材料廠並投產。10多年後,橫店磁性材料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產品質量,均已躍居全國前列。26年後,由這家企業發展而來的橫店集團東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A股。如今,這家公司市值逾百億元,年營業收入超60億元,橫店也由此獲得中國磁都的美譽。

針織廠、時裝廠、磁性材料廠、電子工業廠……上個世紀80年代初,隨著企業數量的越來越多,徐文榮感覺到束縛在企業身上的繩子越來越緊。有一些掣肘,如今看起來令人啼笑皆非。企業用人權,企業說了不算,進幾個人、進誰由公社黨委說了算;企業員工每月要漲3元工資,公社黨委不同意,一分錢也不能漲;企業財務集中到公社,擴建、新上項目,全部須由公社黨委同意。如此一來,決策效率低、市場反饋慢、各種管製多,政府、企業的關係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徐文榮說。

1984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首次振聾發聵地提出了政企分開。徐文榮趁勢而上,利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的當口,向當地縣鄉兩級政府提出了政企分開的要求。改革方案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19841122日,橫店工業公司成立,鄉工業辦公室同時撤銷,鄉黨委與鄉政府不再插手企業事務,企業成了名副其實的獨立經營實體和投資決策中心。

橫店的企業,終於從一群關在籠子裏的,變成了一群搏擊長空的1984年,橫店工業產值為1947.8萬元,3年後就翻了兩番,達到1.1億元,橫店由此躋身浙中地區首個工業產值億元鎮

中國好萊塢橫空出世

氣勢恢宏的明清宮苑、雄偉壯觀的秦王宮殿、精致絕美的圓明新園……每天迎來各種攝影劇組50多個,全國參觀遊客數以萬計。如今的橫店,贏得萬千寵愛。但美麗的花兒,人們隻驚羨它現時的明豔。殊不知,當初它的芽兒,卻也浸透了奮鬥的淚水,傾注了犧牲的血雨。

當初,徐文榮剛一提出要在橫店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就被澆了兩盆冷水。一位當地官員告訴他,橫店無名山無名川,且無天(機場)無地(火車站),搞文化旅遊不靠譜,還是安心做工業吧。而另一位資深業內人士也勸徐文榮,地圖上都找不到橫店,還是別異想天開了。

不信邪的徐文榮,又犯了倔勁兒:沒有景,我不能無中生有?沒有路,我不能另尋優勢?他根據橫店山水和文化特點,先後在橫店造了五村六館一陵園。但由於當時旅遊需求不旺,且橫店的確交通不便,回頭客極少。橫店文化旅遊,看似走進了死胡同。

轉機,出現在19951214日。彼時,謝晉導演因拍攝迎接香港回歸的曆史巨片《鴉片戰爭》,正在東陽盧宅選景。同行的浙江當地官員建議謝晉去橫店看看

一見麵,徐文榮才知道,謝晉正在尋找一處能夠體現19世紀南粵廣州街景的所在,卻一直未果。可參觀完橫店,謝晉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取景地。徐文榮思考片刻,提出了方案:謝導,我們出錢,建一條廣州街,行不行?工期可以趕在3個月之內。謝晉喜出望外,雙方一拍即合。

表態不易,做起來更難。工期緊,建築麵積6萬多平方米,160多棟大小建築,隻有3個月,徐文榮於是派出130多支建築隊同時開工,數千人日夜奮戰;要求高,街麵石板要用舊石板,徐文榮派出專人從外地高價購入。199688日,《鴉片戰爭》在橫店如期開機,謝晉導演十分高興,專邀徐文榮與他一起,觀看第一場戲的拍攝。

《鴉片戰爭》的巨大成功,極大提升了橫店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劇組走了,但橫店通往影視文化的大門卻打開了:胡玫帶著《雍正王朝》來了、陳凱歌帶著《荊軻刺秦王》來了、張藝謀帶著《英雄》來了。與此同時,秦王宮景區、香港街、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橫店影視城涵蓋的場景越來越豐富,規模也越來越大。

1999年,橫店影視城更出人意料地宣布對國內外劇組免收場租費,來此拍攝取景的攝製組再次掀起高潮。據統計,截至2017年,有近2155個中外影視作品在橫店拍攝,橫店累計接待遊客近兩億人次。

堅定走共同富裕之路

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聲名在外的影視產業隻是橫店集團下麵很小的一部分產業。除了文化產業外,橫店還有磁性材料、節能照明、電子電氣、製藥化工、期貨證券等支柱行業,哪一個都不比橫店影視產業腰細。企業做大了,自然也有好事者上門。

1999年下半年,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並對橫店集團公司及下屬子集團、子公司進行全麵公司製改造。此時,一些北京、浙江的專家輪番勸說徐文榮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將橫店集團徹底量化。說白了,就是股份製,私有化。有人甚至給徐文榮算了一筆賬:按照集團總資產,量化後你的個人資產保守估計能超過10億元。徐文榮的回答幹脆得很,就兩個字:不行!

一個拳頭的力量,肯定大過一個手指頭。徐文榮說。橫店集團從繅絲廠起家,堅持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百姓得實惠,企業得發展,政府得稅收。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很好的路子。很多地方搞一股就靈,把企業量化到個人,結果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很多企業都倒下了。

不搞量化,橫店怎麽辦?徐文榮提出了社團經濟這一概念。何為社團經濟?橫店集團不屬於政府,也不屬於某個人,而是屬於全體員工共有。但員工隻有使用權,沒有占有權。資產要保值增值,就要由集團來管理經營。這種以集團形式運作的經濟,就是社團經濟。徐文榮進一步提出,橫店社團經濟的宗旨就是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簡單一句話,就是讓橫店老百姓都過上小康乃至更富足的日子。

徐文榮當初的倔強和堅持,留住了橫店集團的精血,為橫店創造更多奇跡打下了基礎。2017年,橫店集團已擁有各類企業2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實現營業收入733億元,上繳稅收43.8億元。也正是在這一年,橫店農民年人均收入超過了64000元,走在了全國農村前列。

古稀之年再次創業

為了給橫店年輕的掌舵人提供空間,2001年,奔波勞碌了數十年的徐文榮,卸任集團總裁職務。但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徐文榮過上了退而不休,甚至比退休前更為忙碌的生活。老伴說,兒女勸,沒有用。徐文榮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工作,就會生病。要我身體好,就得要工作。

橫店荒山多墳,遠遠望去,如青山白化。徐文榮籌資4000多萬元,建設了4個公墓,再出資綠化荒山,將一座座癩痢山變成一座座俊秀山。橫店群山延綿,多有山溝峽穀,徐文榮不顧高齡多病,踏山過溝,在一處有9個峽穀的地方建起了九龍文化博覽園”……

老有所為、其樂融融的生活,卻因徐文榮又一個異想天開而打亂:投資300億元,修建圓明新園!修建圓明新園,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源自徐文榮質樸且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當初,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如今,中國強大了,修建圓明新園正是中國強起來的象征。

令徐文榮始料未及的是,這個想法竟引來了質疑的巨浪。有人說,建山寨圓明園,還不如把錢捐給文物保護機構;還有人說,橫店經營困難,所以通過建圓明園圈錢……

苦,可以吃,罪,可以受,但誤解甚至是抹黑,讓古稀老人難以承受。在巨大的壓力麵前,徐文榮又一次犯了倔勁兒:你爭論你的,我做我的。銀行不放貸,他成立新公司去籌集;模型沒有現成,他一張張地收集圖紙。20125月,在多年的籌備後,橫店圓明新園正式開工。施工期間,這位八旬老者,一次次地到施工現場,走不動了,他就坐在輪椅上看。有人問他圖啥,他說:圓明新園是我一輩子最大的文化夢想,我不想給世人留遺憾。

按照計劃,圓明新園景區將在2019年全麵開放。那一天,一定會很熱鬧。徐文榮憧憬著,在他的腦海裏,是比橫店東陽繅絲廠投產當天,更為熱鬧的盛景。

忙碌了一輩子,何時能真正休息一下?徐文榮笑道:“隻要生命不止,我的工作就不停。因為我深愛著我的事業和橫店這片熱土。”

(8月13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