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影視節 | 中國影視產業國際化標準化數字化如何發展?大咖們這麽說

來源: 橫店集團傳媒發展中心
作者: 東陽日報
日期: 2020-11-04

編者按:目前,中國影視產業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111日上午舉行的新時代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大會·橫店峰會設置了主旨演講環節,分別邀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美國娛樂投資創始人、CEO約瑟夫N·科恩作主旨演講,展望中國和全球影視的未來發展趨勢。隨後舉行的三場圓桌對話中,三組嘉賓探討了中國影視產業國際化、標準化和數字化發展。現摘要刊發部分嘉賓發言,與讀者共享。


饒曙光:中國電影發展與共同體美學

中國電影複工以後,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而且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85%,這個數據是一個鼓舞。疫情是中國電影改革和發展的提示音,當下的任務就是要促進中國電影的升級換代,核心點就是要聚焦觀眾的需求,聚焦觀眾的新變化。

從總體上講,中國電影將會出現新的調整、新的格局、新的平衡,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推進結構性的調整,實現結構性的優化,這就需要我們有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找到新的途徑。

共同體美學的理論其實就是要強調中國電影要建立整體利益觀、共同利益觀和平衡利益觀,以共同做大做強電影市場來滿足增長的需求。創作者和觀眾要建立起共同體,創作者的個性表達與觀眾的接受要找到最大公約數,實現平衡與統一;電影產業的上遊、中遊、下遊要建立共同體,盡管現在影院生存非常艱難,但是要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分賬上向製片傾斜;要相親相愛,共同發展,既要有頭部影片的帶動,同時要有中小成本電影來滿足觀眾多樣化、差異化、精致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所有的電影參與,包括電影的機構、電影的教育都應該為電影產業服務,建立共同體,特別是對於人才的培養。我們需要借鑒好萊塢的電影工業經驗,從自己的電影實踐出發,總結自身的經驗,讓工業化發展更適合中國國情,更適合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實際,包括電影工業化的流程以及相關的一些技術規範。

我們要培養出更多具有穩定生產能力的大企業,需要有20家到30家具有穩定生產能力的大企業才能創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作品。同時,擴大中國電影的集中度,實現中國電影質量的穩定生產保障體係。

橫店致力於打造全球最強的電影產業基地,無論是在電影工業的流程、規範的製定上,還是在電影人才的聚集和培養上,很多經驗可以帶來啟示。現在,橫店在申報國家級影視文化產業的先行先試區,希望橫店能夠在自己的目標上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為整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發揮示範和引導的作用。


尹鴻:十四五期間的中國影視發展

20年來,中國影視產業改革成就突出。第一,電影是中國文化領域全產業鏈最開放和直接麵對全球競爭的產業,大家知道,好萊塢每年全球票房排行前50名的電影,絕大部分進入了中國市場,我們形成了今天這個產業基礎;第二,中國電影市場銀幕數全球第一,電影產量、觀影人數和票房規模全球第二;第三,中國電影在改變中國文化格局的同時也影響到全球文化;第四,中國影視業正在向全視聽化轉化;第五,互聯網無限擴展了中國影視業的寬度、廣度和深度,所以我覺得中國電影業、影視業的發展是非常良性的。

但影視行業的發展也麵臨一個新常態:有效供給與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分工化、專業化、平台化的影視工業體係亟待建設,市場規則、產業規範、行業法規和細則亟待完善,負責任的領導性企業的行業帶動作用需要加強,新的影視內容、影視形態、傳播媒介、受眾行為給傳統影視結構帶來挑戰,影視行業的國際化戰略和策略將麵對新形勢下的深度調整。

“十四五”期間,整個行業按我的理解,其實要做幾件事情: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以跨媒介企業為核心的電影產業體係;形成主流產品、類型產品、分眾產品和分渠道、分功能產品互補的多元產品體係;擴展影視版權窗口,形成多屏傳播的有序格局;完善市場規則,產業規範、行業法規、細則和程序;調整國際傳播策略,拓展亞太地區影視市場;推動影視與城市品牌、旅遊、時尚、消費品行業的深度融合。

中國影視產業未來的發展重點也包括像橫店影視產業的未來,我們核心要解決幾件事情。第一,建立適應5G發展趨勢的互聯網化的工業生產體係;第二,建立有規模可操作的行業組織、行業平台、行業標準;第三,建立產—教—學—用緊密銜接的人才培養體係;第四,建立國際化的投融資、製片、發行、版權交易的跨國企業;第五,建立若幹產業鏈完整、跨媒介、跨市場、跨行業的領導型企業;第六,建立人才孵化、項目孵化、科技孵化、企業孵化、產業孵化的政策和金融體係。

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龔宇,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於冬,萬達文化集團執行總裁兼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就“中國影視產業國際化探索”主題進行對話。

龔宇:不到一年前,愛奇藝開始國際化,我們麵臨的難點是把什麽內容輸出出去?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亞洲無疑是全世界範圍內最強的、最有潛在成長空間的經濟體,所以要以中國內容為主。

互聯網科技給予了我們新的機會,我們的初衷是通過科技創新來把中國的內容推向全世界,專注地做線上內容的傳輸。

王中磊關於電影國際化的事情,華誼比較早就做了,試了各種方式,三個階段印象比較深。最早的階段是一種比較被動的接受,由外國公司帶資金和他們對於電影的理解、電影工業化的方式,跟中國的電影公司、導演一起合作;第二階段是嫁接的方式,通過在國際電影中嫁接中國的元素,比如在國際電影當中設置一兩個中國的角色,讓中國的明星參與其中;第三個階段是中國電影公司或者影視公司自己到國外投資。

十幾年前,美國或者歐洲這些主流市場,提到中國電影的時候可能知道一些導演,但對中國的電影行業、企業一無所知。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國外媒體和行業當中的人大都知道愛奇藝、華誼兄弟、博納、萬達,這就是我們不斷探索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

於冬每年的戛納電影節、電影市場、北美的電影市場,都是尋求國際合作的平台。中國電影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日益強大,要形成更大的具有聚合能力、吞吐能力的電影市場,吸引更多的買家、賣家和交易。這樣形成更好的一種市場之間的合作、發行之間的合作,來推動合拍項目。

曾茂軍:中國電影要出海任重道遠,主要在製作內容環節、渠道、發行三個方麵。另外,我們缺乏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發行公司。

未來中國電影要想走出去,現在是一個機會。因為疫情的原因,中國電影一枝獨秀。但是如何把握這個機會?在目前的階段,可能還需要更多的中國電影人抱團取暖,把海外的春節檔一起做大。

陳旭光:如果從一些硬件的條件來看,我覺得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程度,但依然會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繼續探索。

我最近一直在呼籲後疫情時代大力開拓想象力消費類的電影,包括科幻、玄幻、魔幻,還包括遊戲改編等,這些電影短平快,在年輕人中非常具有文化的共通性,但是要有中國文化的核心在。

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歡娛影視聯合創始人、CEO楊樂,西嘻影業創始人、CEO楊曉培,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尹香今,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範誌忠就“中國影視產業標準化探索”主題進行對話。

侯鴻亮我覺得如果是一個作品要“標準化”的話很難,但是產業是需要標準化的。

從產業化的角度來說,作品好壞的關鍵是人,我們這個行業如何能聚攏更多、更優秀的人,這是最重要的。吸引更多更好的人,就需要我們有更規範的管理標準、生產標準,甚至說法律政策各方麵更適合於我們這個行業發展的標準。這是我們行業裏亟待提升並且具有相當大提升空間的方麵。

楊樂歡娛用了16年的時間在建自己的標準,我們一直在做的是流程化、標準化、專業化。

標準上不去,那就更不用提專業,如果專業達不到,你就很難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這個行業。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以及專業人才。隻有把流程、標準和專業做到了以後,我們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國內優秀人才進來。

楊曉培:實際上,所有的題材,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不管是古裝、現實還是創新類題材,在整個係統當中首先要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工業體係,這個工業體係越細分垂直分類,越能體現工業化流程,然後是內容、人才、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有一個具體的管理流程。

尹香今把控項目最重要的還是在IP的選擇以及項目的孵化,這可能是電視劇整個流程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整個電視劇管理上,其實我覺得內容前端的整個流程化、係統化特別重要。如果我們的劇本足夠好,吸引到這些團隊給我們製作,我想在原著的基礎上,團隊成熟的管理、係統化的模式會幫助我們把作品做得更規範,做得更好。

範誌忠:橫店今天作為影視基地提出標準化的話題是有前瞻性的,也應該說是當前中國影視產業從很長一段時間的粗放型增長轉型為高質量增長,必須要麵對的問題和話題。

為什麽我說電影到了2.0階段要探討標準?因為標準的建設,就是規模化生產之後,通過標準的方式使得中國影視的生產能夠最優化,讓公司與公司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按照一定的標準生產,拆除彼此之間的壁壘,使技術可以共享。

所以,高校和企業、行業對話,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國產業生產的標準,對推動中國影視產業從粗放型增長走向高質量增長有重要意義。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融合發展中心主任汪文斌,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昌勇,1905電影網董事長、總經理李瑋,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周安華就“中國影視產業數字化探索”主題進行對話。

汪文斌現在已進入5G時代和媒體智能化時代,也就是說,影視的製作與分發都在往智能化方向發展,所以將超高速的網絡傳輸、超高清的視覺呈現和智能化的製作分發相結合是大勢所趨。同時可以通過最新的數字技術,推動電影和電視實現曆史性的握手。此外,我認為媒體融合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隻要能抓住機遇,就能使傳統主流媒體轉型為新興主流媒體。

黃昌勇: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影視文化領域產生了全方位影響,覆蓋前期的內容策劃、內容生產,中期的影視拍攝,後期的宣發製作等。但目前,影視製作數字性高端裝備基本從國外進口,這需要引起業界高度重視。此外,影視人才仍以藝術人才為主。為推動影視行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加快文化藝術和科技的融合,如在高校設置文化科技教育相融合的專業,培養新型技術人才。

李瑋:我個人認為數字化為國際化傳播和影視工業化提供了精準的數據基礎,不僅使內容傳播更具廣泛性、豐富性,還通過技術的發展倒逼內容的轉型升級。當然,無論是技術,還是內容,本質都是服務於人,服務於用戶,滿足用戶對內容的便捷獲取和對更高品質內容的需求,因此影視創作要緊跟技術、深耕內容,更好地服務於人民。

周安華現在的數字技術不是簡單的數字技術,而是數字技術深度化。首先,影視從業者會站在更高層麵構建現實景觀,敘述更符合人類理想的故事;其次是角色變化,影視創作者原來是編劇、導演、製片人,現在卻可以成為造夢師,利用智能平台、智能軟件完成電影創意、構思,以及拍攝、剪輯和宣發的全過程。另外,在5G時代,傳統劇組的概念會逐步消減,這些實際上就帶來整個生產的高度自主化和流暢化,也增強了終端消費過程中觀眾對影院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