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山間腹地崛起文化產業,記者探訪橫店影視城——小鎮織就光影夢

來源: 浙江日報
作者: 嚴粒粒 杜倩倩
日期: 2019-09-04

無山水之奇、資源之勝,卻捧起文化產業的“金飯碗”——身藏浙江中部腹地,東陽橫店影視城聞名遐邇。

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麵對眾多頭銜,我們其實一直心存疑問:“在橫店,人們究竟如何定義影視城?”

8月下旬,再次步入橫店,我們得到了一個看似意外,卻叫人茅塞頓開的回應:“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是啊!”

伴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號角餘音,橫店處處有戲:宏觀上,影視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為全國影視業發展提供了富有創造性的探索經驗;微觀上,影視文化打破空間界限,已然融入小鎮的角角落落。


影視興鎮

“這裏是最懂影視產業的地方”

工業起步,影視出名。在行政規劃的概念上,橫店不過是個鎮;但來了你就會發現,它繁華得不愧為城。

仿佛穿越一般,車子行駛過秦清路、清明上河圖路時,會路過數家裝修精致的咖啡店、囊括各地美食的餐館。不巧碰上下班高峰,明清宮苑景區的廣場前還會堵車。

駕車的宣傳幹事郭靖是東陽人,眼見變化日日新:“小時候大家出門都說土話,現在得說普通話。外地人來得多,說土話太影響交流。”

“喏!追星的人從哪兒來的都有。”順著郭靖的視線看過去,是一排商鋪,鋪子外立麵的LED屏幕閃爍著“8月朱茵明星見麵會”的巨幅廣告。

不了解的人恐怕很難想象:40多年前,坊間還流傳著“有女不嫁橫店”的俗語;而今,這裏竟成了全國知名演員最集中出沒的區域,甚至不少人還在當地買了房。

上世紀末,靠著工業積累起“第一桶金”的橫店人,開始思考文化力的可能性。郭靖說,他最佩服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的眼光和魄力:“1996年決定建設廣州街時,人人都說‘這裏交通不便、遍地荒山、鮮有文化,搞影視文化城就是癡人說夢’,誰想現在夢想成真!”

目前,橫店已累計投入數百億資金,搭建起橫跨春秋戰國到近現代的30多座大型影視實景拍攝基地,設有100多個室內攝影棚,累計接待中外劇組超過2500個,拍攝影視作品64000多(部)集。

火熱的影視產業,引來無數人追星,也迎來無數人追夢。

午後的烈日,照在以“橫漂”聚居、創業聞名的雅堂村。村口,三兩小年輕在樹蔭下聚集。陽光越烈,他們放聲高唱《海闊天空》的歌聲越響。

本以為夏季人乏力,宜休息。誰想,按著他們的指引來到演員公會才發現,“橫漂”的熱情遠比想象中滾燙。

我們遇到的貴州打工仔,在橫店生活多年。他說:“盤子刷得夠多咯。不試試,你啷個知道我不能演戲?”趁暑期,表演專業的大學生從北京前來追夢:“我就想好好演戲。這裏(下轉四版)(上接一版)管理規範,不怕被騙。”

口碑是橫店影視產業的生命線。近年來,我國影視產業經曆重重挑戰。變局中,橫店優勢尤為凸顯。

“這裏是最懂影視產業的地方!”7月中旬,國家電影局在橫店召開調研座談會。席間,調研過全國多處影視基地的“開心麻花”董事長張晨再三表示,今年上半年入駐橫店的選擇非常正確。

那天,橫店集團影視文化產業服務中心主任黃雷光也在現場。“影視產業熱度急劇上升,帶來大量資本湧入。但來過的人都相信,橫店模式很難複製。因為我們有‘規模最宏大、要素最集聚、技術最先進、成本最低廉’的產業基地。”被業內人認可,黃雷光認為最是難得。

機會多,人氣旺。演員公會注冊人數達7.8萬,累計入駐影視企業和藝人工作室1800多家,營收1257億元,納稅130億元……自2004年全國首個集影視創作、拍攝、製作、發行、交易於一體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正式成立,橫店各項產業相關的數值都在連年創新高。

從前總覺得“橫漂”特指群演,采訪中卻被“橫”了近7年的四川小夥張澤糾正:“千萬別小瞧橫店的‘肚量’。”他說:“我以前是農民,現在當演員、投網劇,還做藝人培訓、演員經紀。整個‘樂不思蜀’!”

張澤的職業升級,折射了影視文化產業的輻射強度。當群眾演員、出租房屋、給劇組開車、賣盒飯……借助於影視延伸出的服裝、化妝、道具、演員經紀等產業鏈,全鎮就業率達到百分之百。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文化建設在曲折中恢複。而今,我國迎來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期。橫店就是最好的例子:2018年,橫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多倍,甚至超過一些發達國家。

古希臘哲學家歐裏庇得斯說: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裏,是一個人幸福的首要條件。“有的農村留不住人,橫店是連外地人都趕著來紮根!”聽著當地人的“炫耀”,我們感受到影視產業給當地帶來活力,自成一出好戲。


居高見遠

“不斷補上專業人才稀缺的短板”

能力越大,責任越重。橫店是全國影視產業的模範生。身居高處的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是先行者應有的姿態。

清晨,明清民居博覽城裏綠樹蔽天。走過斑駁的石橋、穿過古樸的木廊,一棟百年古宅之中,隱匿著首家入駐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紅點影視主營影視後期製作業務,擁有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內首條高科技4K-3D(超高清分辨率和立體電影拍攝)影視生產線。

踩著木質階梯來到雲計算機機房,幾台巨大的主機儲存著後期渲染、剪輯的影片;推開一扇木門,聲效混錄棚裏工作人員正為影視劇調音;再推開一間房,高解像度投影幕和環繞立體影像,堪比大影院配備;介紹企業曆程的一麵牆上,張貼著各式的榮譽和獎狀。

與古樸環境形成強烈反差,最新的科技成果在這裏十分突出。

“硬件條件已不是問題。”聽罷總裁丁善軍的話,我們不由嘖嘖稱讚。談話間,對企業取得的成績,丁善軍一語帶過。他談得最多的,是當前國家影視產業的挑戰。“我們曾請過國際級的後期製作專家,可目前橫店的高端後期製作量還不足以‘養活’國外專家,最後他隻好回到了美國。”他認為,產業瓶頸在於專業人才的稀缺,這塊短板要及時補上。

丁善軍語重心長地說,想要趕超歐美影視製作水平,挖角不是長久之計,育才是關鍵之舉。“我們願意為相關專業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過幾天就有300個學生要從北京過來。”他說,產業路子要走穩,少不了教育這條腿。

在橫店,“影視”二字一頭連著城,另一頭連著校。

2006年,橫店集團出資籌建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與影視城“一個娘胎裏生”,學校定位於培養影視產業急缺專業人才。聯絡學校采訪,卻被校方告知,“現在來學校,隻能看見大工地”。原來,為了不耽誤教學,學校正趁暑期升級改造,日夜趕工。

行走在腳手架和各式板材之間,校人事中心主任施紅峰帶著我們在教學樓繞了一圈。留心一數,吃了一驚:不算大的校園裏,由不同專業專屬教室組成的實訓樓占了整整4棟。甚至連車庫都改造成了舞台與美術製作專業的道具房。新樓屬於學生,原本就少的教師辦公樓反被“擠”到了老樓。

“今年又新招了3000多個新生,學校在校生將突破曆史新高。影視專業操作性強,與其讓學生聽課,不如讓他們動手,實訓基地必不可少。”施紅峰深諳職校定位。

學校大刀闊斧的改造,是基於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目前,全校24個專業中有20個麵向影視產業;去年,各院係還進行戰略調整,重新組建了影視表演、影視美術、影視製作、影視旅遊、影視經濟等5個二級學院。15年來,學校累計為影視城輸送人才超過1.5萬。

走出校園,越來越多查漏補缺的工程正在上馬。比如,橫店影視產業園,這是一項總投資30億元的省重大產業園項目。

“建築的外觀會複原具有當時時代特色的建築群,彌補國內現代戲場景拍攝基地的空缺;內部則將建設29個國際標準高科技攝影棚,其中一座全球最大攝影棚麵積超過12000平方米。產業園‘外景+內棚’的設計,不僅提高空間使用效率,也將與目前國內其他影視基地差異化競爭。”產業園工程部經理杜衛良平時雖多和磚頭、鋼筋打交道,分析起產業路徑竟也頭頭是道。

大投入透露著大格局;大格局決定了大眼界。聽著杜衛良邏輯清晰的介紹,看著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景象,我們相信,未來橫店建設“全球最強的影視產業基地”的雄心定會穩穩落地。


文旅融合

“影視產業的紅利溢滿整個小鎮”

產業與消費共同升級的當下,文旅融合的趨勢與橫店影視城“影視為表、旅遊為裏、文化為魂”的經營理念契合。

熒幕中,影視城在演員們的戲裏;熒幕下,普通人也能做一回劇中人。

明清宮苑是《甄嬛傳》的取景地。我們走過門口一間名為“華妃的鋪子”的食品店,恰好碰見幾位一身旗服打扮的遊客。在幾台攝影機的包圍下,他們正在一間陳設為上書房的房間裏“商議國是”。

“到橫店隻有拍一場戲,才不枉到此一遊!”他們專程從安吉趕來團建,穿上戲服是清宮人,脫下戲服是白領。通過語氣大可判斷,這是他們最期待的行程。

“微電影拍攝”是橫店影視城2016年推出來的文化旅遊項目,每年有6萬人次遊客來體驗。導演張金泉告訴我們,旅遊旺季時,團隊每天要承接四五十部微電影的拍攝任務,“影視城內向劇組開放的一切場景,也向遊客開放,還有編劇提供定製劇本服務。”

早年,橫店以拍攝基地的特色聞名業界;而今,小鎮已成全國知名的旅遊目的地。2000年,橫店影視城實景基地向劇組免費開放。看似“吃虧”的決定,吸引了大量影視作品取景,跟來“打卡”的遊客數量連年上漲。1996年到2018年,橫店的總遊客量為1.5億人次,2018年更是突破1900萬人次。

“人們對旅遊需求的層次已不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遊山玩水、走馬觀花。”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桑小慶認為,“影視IP源源不斷為旅遊提供新鮮的文化元素,我們的旅遊產品就有了深厚的基礎。” 因而,微電影拍攝成為眾多沉浸式旅遊體驗中的一個。

除去觀光遊覽、演藝演出等傳統項目,桑小慶口中“打造影視主題休閑娛樂綜合體”的企業目標正在穩步實現。

幾天前,夢外灘影視主題公園對外營業。漫步景區,我們發現,錢塘江的支流——南江在此流經時也有了“黃浦江”的藝名。身居“黃浦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十裏洋場”風情盡收眼底。

“影視+旅遊”的模式大大拉長產業鏈,更拉動當地三產快速增長。

恰逢飯點,若想去橫店變化大、有人氣、又具代表性的地方感受“煙火氣”,鎮中心的萬盛街是首選。

路過民國風報刊亭、老式電車停靠站,一家幾平方米大的“方凱蘿卜絲餅店”門口大排長龍。店,是開了幾十年的老店。街上幾年前“髒亂差”的樣子,和如今城市風貌提升打造為“電影主題街”後的熱鬧,老板方海民都看在眼裏。

“買一兩個嚐嚐鮮的是遊客,當地人經常一出手就買十來個。”他自豪地說,“橫店的劇組、遊客多,根本不愁賣。店裏每天能賣出1000多個餅,年營業額幾十萬元不是問題!”

餅店的紅火隻是一個縮影。幸福的小日子,屬於橫店每一戶家庭。

由中央多個部門聯合組織調查的“橫店幸福指數研究”初步結果顯示:2017年,橫店已基本達到現代化水平;橫店人“很幸福”和“非常幸福”比例占90%以上。2018年,橫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155元。

如今,影視產業的紅利由影視城向周邊溢出。借助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優勢,橫店鎮各行政村深化產業植入,建起各具特色的影視村,做強放大影視效應。目前,第一批近30個村子已納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影視主題”的布局,紛紛建起攝影棚,開民宿、餐廳,做起遊客生意。民宿加上橫店影視城直屬酒店,小鎮近3萬間客房節假日時常爆滿。

離開橫店的路上,車窗外的八麵山高高隆起。見多了城市的高樓聳立,我們由衷稱讚橫店“山色青青生態好”。司機一聽,樂了:“你們是不知道,早年農民伐木燒柴弄得八麵山落下個‘瘌頭山’的歪名。”山水見證悠悠歲月。70年間,八麵山由“禿”轉“茂”,恰恰映射著橫店借影視文化產業欣欣向榮、綠色發展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