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徐文榮:老驥伏櫪誌千裏

來源: 浙江日報|
作者: 袁華明
日期: 2016-07-27

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是個閑不住的人,他希望,自己能為文化事業再做一些貢獻,在他的堅持努力下,已經以影視旅遊聞名遐邇的橫店將新增不少“新內容、新元素”。40多年來,民間投資政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徐文榮始終能夠應對自如。
盡管徐文榮年過八旬,至今仍活躍在創業創新的第一線。在卸下橫店集團董事長職務之後,又進行自己的創業項目,這也是浙商群體中難得一見的。

老當益壯 立足創業一線

7月22日,記者采訪了徐文榮。這位已經從集團董事長位子上退下來13年的耄耋老人,如今依然還活躍在創業創新的第一線,他被部分媒體稱為“最年長的一線企業家”。
80多歲的高齡,本應是頤養天年的時光。老浙商徐文榮卻忙碌在一線,每天照常上班,繼續在為他的事業奮鬥。望著八麵山,這座橫店的標誌之山,徐文榮所經曆的時代已經今非昔比,而這其中有他自己的貢獻。
一手創辦橫店集團的徐文榮早在2003年就將集團交給兒子打理,按理他如今完全可以過輕鬆安逸的生活,可他卻沒有閑下來。
“我退下來之後,很多人看到我沒有空下來,有時反而比過去更忙了。有人跑來勸我,現在功成名就,什麽都不缺,趁還走得動,到各處去走走看看。家人也這麽勸我,可是我心裏裝著的想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徐文榮在接受采訪時特別提到了曹操的一首詩——“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采訪中,徐文榮接了幾個電話,包括對項目具體事務的布置,管得很細,他說創業就需要“全麵指揮”。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徐文榮幾乎每天都會關心幾個景區的新媒體情況,盡管對新媒體操作起來並不熟練,但他仍然要求工作人員將其中重要的內容向他進行匯報。
他的努力贏得了時代的點讚。今年5月15日上午,全國旅遊界的“大佬”們齊聚在山東濟南參加中國旅遊產業投融資促進大會。第二屆“中國旅遊產業傑出貢獻獎”(飛馬獎)在此次會議上正式揭曉,共有十位投資中國旅遊產業超過百億元的民營企業家上榜。徐文榮成為問鼎大獎的人物之一,“我也是浙江省2016年度唯一獲此殊榮的民營企業家。”
有人說他是在不惑之年開始創業,花甲之年開始轉型,而到耄耋之年收獲的是“中國版的好萊塢”。不過,徐文榮說,他近年來最為醉心的,則是在文化產業方麵。
他感慨地說,40多年的創業創新之路,一路走來,有初創時“找米下鍋”的艱辛,也有商場獲勝的喜悅。80多歲高齡的他,此時早已寵辱不驚。“但有一點一直不變,那就是立足家鄉,為橫店人民謀福利,無論是當初創辦絲廠還是現在建設圓明新園,在這一點上我始終沒有動搖過。”
通過建設區域旅遊強勢資源,著眼全局,對周邊的各類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結合新農村建設,對區域交通、景區、住宿、餐飲、娛樂等基礎配套設施進行升級,以滿足大眾旅遊的需求。同時,指導和扶持農業、工業、商貿等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聯動,開發出融合多元產品、多元產業、多元功能的綜合型拳頭景區,最終促進區域旅遊產業的升級與繁榮,從產業到帶動區域發展具有示範意義。這是徐文榮為之奮鬥不息的方向。

三次創業 從製造到文旅

徐文榮成為國內外著名企業家的發展曆程,就是一部浙商艱苦的創業創新史。
1975年開始創業的徐文榮可以說是白手起家,當時的橫店和很多地方一樣物資匱乏,人們生活貧窮。徐文榮靠公社2000元的借款開始,愣是把當時的絲廠辦得有聲有色。
這一時期的故事,對徐文榮來說至今曆曆在目,他向記者如數家珍般說起了早年的創業經曆。在已過不惑之年才開始創業的徐文榮,之前沒有過創業經曆,事實上之前也沒有創業的環境和機遇。“1975年創業之初正值文革末期,造反派文攻武鬥仍在進行,我冒著危險到縣城蓋了章,最後辦起了絲廠,成為創業的起點。”絲廠投產後第一年賺了7.6萬元,第二年賺了15萬元,第三年賺了30萬元,三年發展在當時幾乎是神話。
“後來橫店集團開始發展化工、電子乃至後來進軍文化旅遊產業,企業越做越大。”徐文榮把橫店集團轉型旅遊文化為主的階段稱之為第二次創業。從1996年開始,徐文榮涉足影視旅遊產業,建起了第一個影視拍攝基地“19世紀南粵廣州街”,首開了企業界與影視界聯姻的先河。同時,他巧妙地把影視拍攝同發展旅遊嫁接,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橫店影視文化旅遊產業。
1996年,橫店集團為謝晉電影《鴉片戰爭》興建“19世紀南粵廣州街”,1997年,又為陳凱歌電影《荊軻刺秦王》興建“秦王宮”。日後,香港街、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等影視拍攝基地相繼建成。徐文榮認為,國內許多影視城,場景過於單一。“橫店影視城要生存下去,就要盡可能滿足各類劇組對各類場景的拍攝需求,劇組進到橫店,所需場景都能找到,用不著轉場。”
從2000年開始,橫店影視城一直執行“免場租政策”,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劇組入場拍戲,集聚效應逐漸形成,橫店影視城有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20多年來,橫店在旅遊產業上投資數百億元,已經建成了從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民國的曆代曆朝建築,共計有32個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和21座國內規模最大的攝影棚,是世界最大的影視拍攝實景基地。至今已有近4.2萬部(集)國內外影視劇在橫店拍攝完成,古裝劇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二。
從1975年開始創業到2003年交棒,在徐文榮帶領下,橫店集團先後創辦了700多家工廠,形成了橫店集團的品牌效應。
徐文榮也是較早涉足教育、醫療等領域投資的企業家之一。橫店集團早年就建起了多家醫院、學校,在這些領域的民間投資,橫店也克服了不少困難。突破政策瓶頸,開放公用事業領域,這本身是當年橫店集團努力的結果;但投資之後,當年橫店集團創辦的醫院、學校都曾遇到過人才難留等尷尬局麵。徐文榮初略估計,在他管理橫店集團期間,投資的社會公用事業以及公益事業項目總額超過70億元,除了醫院、學校,也包括汙水處理廠、發電廠等等先後在橫店建了起來。
如果說第一次創業是創辦了橫店集團的工業,那麽第二次創業是成功向影視文化轉型,而第三次創業則是2003年從董事長崗位上退下來之後,他策劃自己新的文化旅遊項目。
對徐文榮來說,“這一生最大的文化夢想,這一生最大的文化工程”,就是重建當年被焚毀的圓明園。這一占地7200多畝的浩大工程,名為“圓明新園”,據稱總投資將達500億元。為了理清與橫店集團的關係,徐文榮注冊成立了橫店共創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員會(簡稱“橫店四共委”)這一社團組織,作為圓明新園的發起單位,徐文榮親自擔任橫店四共委主席、圓明新園建設總指揮。

籌資投資 民資闖關上路

在徐文榮的辦公室裏,最顯眼的地方放著一塊書法牌匾,上麵寫著“中國夢”三個大字,而這三個字恰恰成了徐文榮三次創業的最大動力。
“影視文化、旅遊文化、體育文化、會議文化、三教文化、山水文化、國際會展文化、演藝文化、高科技文化、國防軍事文化、文創文化、收藏文化、中西式婚慶文化、民族旅遊文化、運河文化等等。”徐文榮一口氣說了10多種由旅遊產業延伸出來的多元化產業,文化已成為徐文榮最為掛懷的事業。
橫店旅遊經曆從一無所有、無中生有到無所不有的全域發展過程,初步形成了旅遊利益全範域、旅遊空間全地域、旅遊產品全時域、旅遊景觀全場域、旅遊要素全境域、旅遊產業全領域。
但是說到圓明新園的建設過程,徐文榮卻有一肚子的委屈。建設圓明新園的想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在徐文榮腦海中勾勒出來了,當時作為橫店一個景區的廣州街開業後受到了遊客的好評,徐文榮就想能不能模仿當年廣州市容那樣將當年的圓明園也建一個呢?不過當時這個想法並沒有公開。
2012年開始,空下來的他開始全身心關注圓明新園的建設。正在抓緊建設中的圓明新園夏苑將再現“火燒圓明園”的場景,通過現代光聲電技術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北京的圓明園被燒了,我們用現代技術來演示一遍,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警醒人們勿忘國恥。”
民間投資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即便是徐文榮第三次創業,也同樣不能幸免。作為知名浙商,麵臨的難題除了融資等常規性難題外,他所麵臨的還有媒體的質疑。
橫店集團創業初期,也曾借過錢,當時銀行貸款信用良好,但徐文榮抱怨說,當時“貸款額度太少了”,他認為:“辦企業總還是要借點錢的。”企業越做越大,融資基本沒有問題。但是在徐文榮第三次創業建設圓明新園的時候,也曾一度遭遇到融資難題,一些銀行對這一項目持觀望態度,控製相關貸款。
徐文榮說2003年之後自己已經不管理橫店集團了,“手上又沒錢了”。這位老浙商想到了“用天下人、聚天下資、謀天下利”的策略,在他的積極努力下,資金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而更令徐文榮感到不安的是媒體咄咄逼人的質疑之聲。這位老浙商最後不得不親自出麵回應有關問題,他覺得自己重建圓明園並沒有侵犯北京圓明園的知識產權,僅是作為旅遊和影視基地,並供人們參觀。而媒體關心的土地出讓、資金來源及圓明園相關資料等問題,他也一一作了回應:用的是橫店的荒山,資金通過一係列方式解決,而圓明園資料也已完成收集整理。
徐文榮說,按照北京圓明園投資建設的橫店圓明新園如今已經有模有樣了,今年底主體建設將完工,最早建成的春苑已於去年5月開門迎客。圓明新園還包括新長春園(夏苑)、新綺春園(秋苑)、新暢春園(冬苑)等園區。屆時,與圓明新園一同開門迎客的還有動物標本館、冰雕雪雕館,以及歡樂夜福海夜景項目——耗資一億元打造的一處大型聲光電多媒體水秀。在他看來,“文化+科技”的新模式已經走上了正軌,將會獲得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