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推動橫店集團逆勢前行
來源: 橫店集團傳媒發展中心
日期: 2008-10-31
剛從北美考察回來的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徐永安,如此描述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印象。此番考察20多天,走了多個國家,他更強烈地感受到這場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巨大影響。
環顧四周,審視自己,徐永安對橫店集團的表現表示滿意。“今年前三季度我們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7.84%,利潤增長12.31%。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全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金華市7家入圍企業中,橫店集團的管理指數、激勵指數和生存指數都是最高的。”
如何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徐永安說,這是以打造國際化橫店為目標的第三次創業帶來的收獲,因為橫店集團現已成為人才、項目與資本的高地,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搶占了製高點。
三次創業
30多年前,因為國營絲廠的停工停產,造成橫店蠶繭積壓,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因此領頭創辦了橫店第一家企業———橫店繅絲廠。橫店的創業之路由此開始。1975年至1989年,被稱為橫店集團的第一次創業。“那時靠的是勤勞的雙手,因為是短缺經濟,隻要有產品就有市場。”1989年至2000年為橫店集團的第二次創業時期,“靠智慧,靠誠信,企業不斷壯大”。
2001年,中國加入WTO;也就是這一年,徐永安從父親手中接過重任,成為橫店集團的掌舵者,橫店集團迎來第三次創業時期。
“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不可抵擋,所以我們不僅要在江河裏遊泳,還要學會在大海裏遊泳。”徐永安提出了“打造國際化橫店”的目標:以“用天下人,聚天下資,謀天下利”的理念,努力推進橫店集團“人力資源國際化,市場運作國際化,資本運作國際化,公司管理國際化,橫店品牌國際化”等五大戰略目標的實現。
所有的這些努力與一係列圍繞產業結構的“加減法”同時進行。通過調整與整合,橫店集團關停並轉了不少企業,從而突出了電子電氣、醫藥化工、影視娛樂三大主導產業,是為“減”;不停地注入新的人才、技術、管理,使三大主導產業搶占國際製高點,是為“加”。
徐永安不認為橫店集團已經實現了“國際化橫店”的目標,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七年努力,已經使橫店集團在此次全球經濟危機的巨浪前顯示了笑看風雲的氣概。
人才高地
楊曉兵,製藥學博士。2007年6月從江蘇帶著同是博士的妻子投奔橫店。他說,橫店的創業環境給自己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
身為浙江普洛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的楊曉兵,帶領80多人的科研團隊,研發出不少讓國際同行矚目的新產品,從而也將研發中心推上國家級研發中心之列。
楊曉兵坦言,與其他同學相比,他的待遇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橫店集團的舞台肯定是最寬廣的。據介紹,雖然剛到橫店一年多,但因為貢獻突出,楊曉兵在橫店集團的推薦下,已被列為金華市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
橫店集團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重視同樣如此。橫店影視旅遊的迅猛發展早已成為國內旅遊業的一大奇跡。橫店集團相關人士說,除了公司高層的創新精神,橫店影視旅遊的發展與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總經理殷旭有著緊密聯係。他曾任縣市旅遊局局長、省旅遊局處長。獨到的營銷策略、不斷的產品開發、優秀的管理團隊,都是在他的推動下逐步摸索出來的。
殷旭說,在橫店8年了,在一般職業經理人看來,這已是相當長的時間,但他仍然樂此不疲。“在橫店幹事業的氛圍很好,因為這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向高處追求的企業”。
橫店集團透露,目前,集團已擁有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3家企業博士後工作站,擁有博士157位,博士後近20位;再加上企業自身培養的碩士等,碩士以上科技與管理人才已達2578人。
有人才就有項目,有項目才能讓人才有用武之地。與人才高地相對應,橫店集團已成為項目高地。
昨天,在中核蘇閥橫店機械有限公司的施工現場,打樁工人在不停忙碌。據介紹,這是橫店集團與中核集團合作的高科技項目———“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配套閥門研製及產業化”,是我國發展核電產業的基礎內容之一。該項目總投資5.3億元,達產後預計年產出12.8億元,利稅1.8億元。
公司副總經理蔣琦也是博士。這位在具有濃厚政府背景的大型央企工作多年的高級工程師說,橫店集團不僅具有民營企業的靈活機製、市場意識,而且還有先進的管理與高端人才,具有現代企業的國際視野,這可能是他來橫店之前始料不及的。“我現在懂得了中核集團為何選擇與橫店合作。”他說。
橫店東磁相關負責人透露,該公司正計劃投資開發太陽能材料多晶矽。他說,這項投資是因為看好太陽能產業,多晶矽是太陽能產業的基礎材料,另外也是公司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非高科技項目不上。”這已是橫店集團選擇新投資領域時的基本原則。據介紹,該項目計劃一期投資3億元,達產後年產可達8.6億元,利稅3億元。
目前,橫店東磁正在搜羅相關高級人才。該負責人說,盡管這類人才在國內不多,但由於橫店集團與橫店東磁是高級人才的集聚地,人才引進與貯備工作進展順利。
徐永安說,橫店集團以科技創新為主線,主抓了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拉動作用明顯、投資額上規模的重大項目,形成了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空間大的新產品。他說,橫店集團每年在這方麵的投資額將達10億元。
一家民營企業擁有三家上市公司,“橫店係”一度成為資本市場的亮點,也說明了橫店集團向“資本運作國際化”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不僅如此,在企業金融產品開發方麵,橫店集團仍在不斷努力。
繼橫店集團於2005年在全國民營企業中首家發行短期融資券20億元以後,不久前,我國首批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債券開始招標發行,橫店集團聯宜電機有限公司成為我省唯一的試點,順利發行5000萬元。
短期融資券是指中國境內具有法人資格的非金融企業,依照相關規定,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並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是企業籌措短期(1年以內)資金的直接融資方式。與銀行貸款和股市融資相比,短期融資券在融資成本和籌資便利度等方麵更具優勢。
聯宜電機成為我省唯一獲準企業,靠的是什麽?主承銷銀行相關負責人說,一是該企業信譽好;二是該企業成長性好,因為其產品科技含量高、耗能低,屬於節能科技環保產品;三是管理規範,信息透明。該人士指出,這當然與其母公司橫店集團的實力與信譽是分不開的。
徐永安說,核心競爭力的增強,使橫店集團已成為資本高地。從連續三次發行10億元短期融資債券,接著建設銀行發行5億元“利得盛”理財產品,到一次性發行5億元10年期公司債券,再到聯宜電機首發5000萬元短期融資債券,都顯示了資本市場對橫店集團有著比較高的信心指數。2007年,橫店東磁、普洛股份成功增發12.28億元。
“何謂國際化?是不是我將產品賣到了國際市場或者我在國外辦了家分廠就是國際化?都不是。”徐永安對國際化有自己的理解。
他說,真正的國際化就是將企業置身於國際潮流中,用國際化視野、國際化角度去確定企業的國際化戰略與方向,然後用國際化的操作手段去實施它。“橫店集團已經實現了與國際巨頭、國際資本的深層次合作,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在徐永安看來,這種深層次合作並非單純產品的銷售,也非單純技術的合作,而是資本的聯結、產業的融合。
今年7月,由橫店集團得邦電子有限公司與飛利浦照明集團共同投資的東陽得邦照明有限公司正式開業,一期投資2億元,今年就可完成產值9億元。此次合作奠定了得邦照明在國際照明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這種從原先的客戶關係向投資夥伴的轉變,使得邦照明真正搶占了國際照明行業的製高點。據介紹,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國內照明行業大部分企業都出現負增長,但“東陽得邦”卻逆勢前行,產值與效益都在快速增長。
與橫店集團開展類似合作的國際巨頭還有日本生方製作所、日本戶田工業株式會社等。不久前橫店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AMPCO電影公司簽訂了一係列合作協議,表明橫店三大主導產業中,工業經濟之外的影視娛樂業也邁出了國際化的重要步伐。
徐永安說,這種深層次的合作使橫店集團開始參與全球資源的整合。“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麵前,我們不是單槍匹馬地在抵禦風險,而是與國際巨頭抱成團隊聯合抵禦風險,利用全球資源抵禦風險。”所以在他看來,這場全球金融風暴既是危機,也是機遇。他說,這次北美之行中他走訪了多家知名企業,並與一家國際醫藥巨頭簽訂了合作意向。“搶占製高點後,橫店集團已經具備在這場危機中尋找發展契機的能力。”(2008年10月31日《金華日報》頭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