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輝煌 橫店圓明新園誕生記

來源: 橫店集團傳媒發展中心
作者: 徐肖富 陳亞君
日期: 2015-05-06

【情係圓明】

伏筆

  圓明園遺址位於北京市海定區,轄區內高校雲集,其中的北京大學校園內,大半個世紀前從圓明園遺址取用的兩根華表、一對漢白玉石麒麟等諸多文物,昭示著後人對圓明園遺址的保護不力。
  1995年秋天,一個夕陽殘照的黃昏,徐文榮慕名去看圓明園遺址。在此之前,對圓明園遺址,他一直都心向往之。
  親眼見過圓明園的西方人讚譽圓明園為“萬園之園”。之所以有此讚譽,是因為裏麵不僅有數不盡的稀世珍寶、奇花異木,更在於它還是世界園林藝術的一件巔峰之作。隻是眾所周知,這件巔峰之作於1860年10月18、19日,被英法聯軍的一把大火,燒成了中國近代落後屈辱史的一個象征。
  時隔135年,進入20世紀末期後的中國,正在醞釀一個經濟飛速發展時代的到來。當時人們的發展眼光,更多都著眼於短平快的工業,至於通過經營文化帶動發展等命題,鮮有人關心。但凡事總有例外。彼時61歲的徐文榮,正懷著濃厚的文化情懷,在一片質疑聲中,開始從發展工業轉而大膽進軍文化產業。
  進入圓明園遺址後,徐文榮一步步走著,看著西洋樓殘跡、更多不知名殘跡,以及大片荒野林地和湖水從眼前掠過,一幕幕的極端淒涼,令他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英法聯軍的瘋狂身影和火把。“住手!”他在心底極力地呼喊著,隻是遺址如廢墟,那晃動的畫麵很快便切換回了現實。事實已經發生,誰又能改變呢?他的腦中一片慘白,原本平靜的表情,才一抬頭,已是滿眼憤怒。這憤怒的成分比較複雜,是憎恨與失落,是民族的蹣跚步履,也可能是後人被吞沒的期盼,但仔細想,卻又不完全是。
  “我去圓明園實地考察,看到滿目的淒涼、廢墟,心裏都會痛。”這是時隔多年後,各大媒體對徐文榮當時心情的敘述。但這遠沒有事實本身更傳神、更真切。隻是這時候的徐文榮不會想到,10年後,他因圓明園做出的一個決定,會轟動世界。
  圓明園遺址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是中華民族一個結了痂的傷疤,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曆史價值。
  羸弱的晚清政府,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遭遇了可以忽略不計的抵禦後,就如入無人之境般在圓明園宮門口列隊點兵,太監們的戰鬥隻有悲壯……若要詳細講述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洗劫、焚毀的經過,中國人手中的筆,會和徐文榮的心情一樣,變得不太沉穩。
  也可以想象,每一名中國人在見到圓明園遺址時,心情都會變得“不太沉穩”。這正是大部分人與徐文榮的相似之處。
  可不同之處在於,1995年的圓明園遺址之行,是為徐文榮播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

緣起

  5年後,2000年10月,北京圓明園遺址前,一位將對徐文榮的決定產生重大影響之人,終於出現了。他是一名法國人,身份是曆史學家、新聞記者,名叫伯納•布立賽。
  那是10月裏的一個晴熱日子,在北京參觀了頤和園後,布立賽乘坐出租車來到近在尺咫的圓明園遺址。眼前整片的蒼涼廢墟,令布立賽充滿了懷舊的憂傷。他想到了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和英國人犯下的滔天罪行,他怒火中燒,握緊雙拳。再想到法國人也是罪魁禍首之一,不禁覺得自己也不免有罪。
  布立賽當即決定,對人們所說的洗劫圓明園作更多的了解。起初,他試圖通過查閱書籍了解,但他查遍了巴黎所有與中國有關的大書店,除了找到一本1987年出版提及幾位法國史學家和建築師倡議修複圓明園的小冊子外,再無其他相關書刊。“既然沒有專論圓明園悲慘命運的任何英文、法文書籍,身為記者,且作為一名在索邦大學長期研究曆史與藝術的曆史學家,我何不撰寫一部專著?”
  從做出這一決定,到2005年《1860:圓明園大劫難》(中文版)一書正式出版,布立賽的著書立足點在於盡可能完整、客觀、真實地敘述一段曆史,比較詳細地講述了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的過程。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在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寫道:“焚掠圓明園,對中國至為殘酷,而英法兩國殖民軍則極其可恥。但願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於世界上仍在相互傷害的國家間的和解。”該書在法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並參加了當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給中央領導人送了書,再次引起了轟動。
  必須承認,這樣的立足點,很容易引起國人的感情共鳴。但是,僅此而已就夠了嗎?這樣的立足點,畢竟還受限於他們是法國人的立場和角度。作為中國,作為中國人,不應該僅限於此。
  “圓明園遺址要保護好,地不要撥出去,以後有條件,可以修複。”圓明園的罹難,是中國近代百年屈辱歲月的象征,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家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周恩來總理通過三次力保,救下了圓明園遺址。但是,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政界、學界和商界掀起的“圓明園遺址要不要整修、如何整修”的爭辯,卻在數十年時間裏,令“周總理的‘有條件可以修複’”,陷入了重重包圍。
  直到徐文榮的挺身而出。
  “中國能否再現圓明園輝煌的藝術成就?”當時,布立賽與出版此書中文版的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長徐忠良會麵時,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一問題。他們知道,為了中法兩國共同的“記憶責任”,圓明園決不能在廢墟遺址上重建。那麽,應該選擇在哪裏呢?
  “圓明園的126個景點中,仿建浙江園林的就占了十分之一多。比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海寧的安瀾園等等。這樣一想,浙江應該是重建圓明園的首選之地。”徐忠良他們想到這一點時,也就想到了以建造影視城而聞名遐邇的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

決定

  “圓明園被焚掠,是中國的恥辱。一個法國人都有勇氣寫出一部關於圓明園的書,作為中國人,為什麽就不能建一座圓明新園,來展現‘萬園之園’的魅力?”2005年10月,徐忠良等人的橫店之行,與徐文榮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聽完徐忠良對《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的介紹後,徐文榮明確做出表態,並列舉了橫店建設圓明新園的四大先天優勢:一是橫店有許多“四荒地”可以利用,二是有能工巧匠,三是有建古建築的經驗,四是這裏的水源很好。
  然而,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一拍即合的背後,是因為徐文榮心中有一個醞釀了10年的文化夢想:“用一個能造福橫店數代子孫的文化項目,使圓明園除了殘垣斷壁,還能在100年或更久以後,留給人們一個偉大的發現。也為自己奮鬥的一生畫上完美的句號。”
  10年前的一顆夢想種子,如今終於發芽了,要付諸行動了。但是,實現夢想之困難重重,卻遠遠超出了徐文榮的預料。夢想真正實現之時,已是又一個10年之後。
  決定做出後,對各界造成的震動極大。把家人的工作做通,便是擺在徐文榮麵前的首道難題。“過了年你就72歲了,你還有力氣去建嗎?能不能過幾天安穩日子?”“你放心吧,又不用我自己去建,你不用怕,也不用多想,還是睡覺吧。”與妻子何彩仙爭執後,當天夜裏,兩人都靠吃了安眠藥才睡著。
  家人的思想統一後,徐文榮便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吃得消。2007年底,他專門去了一趟香港做體檢。體檢結果令他非常滿意:所有身體器官都“運轉正常”。
  另一方麵,隨著《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的引起關注,在圓明園學界、曆史學界、園林古建築學界,數十年未停息的要不要重建圓明園的爭辯,再次掀起浪潮。並在2006年5月的“首屆中國商幫峰會”上,隨著徐文榮把建設橫店圓明新園的消息公之於眾,爭辯之勢更顯激烈。
  雖說道理越辯越明,可隨之而來的質疑聲也一浪蓋過一浪。徐文榮幾乎成了眾矢之的,謾罵聲、指責聲此起彼伏,其中有的專家闡述的觀點,出發點雖然是善意的,但他們的種種言論,卻並沒有建立在全麵了解橫店建設圓明新園實情的基礎上。而“重建圓明園”和“建設圓明新園”,也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橫店能否突圍而出,備受各界矚目。
  “你爭論你的,我做我該做的。”認準的事情就要去做的徐文榮,並不把這些質疑和誤解放在心上。在徐文榮擔任主席的橫店四共(共創共有共富共享)委的全權負責下,在外界一片熱鬧的爭論聲中,建設橫店圓明新園的各項籌備工作,繼續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聚力圓明】

東風

  2008年2月18日,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橫店建設圓明新園新聞通報會”隆重舉行。這是橫店圓明新園首次麵向國內外媒體,正式公布自己的計劃,通報正在進行的籌備工作的進展情況。
  麵對著200多名中外媒體的記者,徐文榮再次顯示出了他那種決絕的性格:“圓明新園,我們一定要建,不管它以前有多大成就,都要超越它!”
  正是在新聞通報會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嘉璐,說出了徐文榮的心聲:“我理解徐文榮先生的真正意圖,他是要重現圓明園的恢宏與美麗,同時為影視界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新穎的場景,再供廣大人民旅遊、休閑、欣賞。他所追求的是再現它的氣魄與美,追求的是圓明園的形似與神魂的勾連。這樣的出發點不錯,其建設效果也有自己的特色。從這個意義出發,我是讚成的。”
  他還說,橫店建設圓明新園,體現出了徐文榮作為一個農民企業家創業的執著,愛國的情懷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情懷。在對徐文榮表示欽佩的同時,還在精神上為他喝彩,並寄予厚望。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北京新聞通報會後,隨著又一輪的質疑之聲席卷而來,橫店圓明新園建設項目,因土地審批問題,被迫叫停。2008年是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獲知消息那天,徐文榮正在杭州參加頒獎大會,一位浙江省領導評價徐文榮“是一個辦實事的人”。東陽年鑒2008年大事記中的一條相關記載是“徐文榮被授予‘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終身成就獎’。”然而,讚揚並不能改變冰冷的現實,難言的困惑包圍著聚光燈下的徐文榮,烈士暮年的他,捧著榮譽走下頒獎台,心卻在滴血,潸然而下的淚水,再也收不住勁。
  更令徐文榮困惑的事情,還在後頭。
  2010年11月,占地6000餘畝(麵積與橫店圓明新園項目相當)的迪士尼樂園項目順利登陸中國,在上海開工建設。對此,有人撰文直言稱其為“奇怪心理”,“我們可以狂熱期待著迪士尼登陸中國大陸,卻不願看到一個更加有趣更加恢宏的建築群現身橫店!”“這是5000年中國文化的自卑,還是300年美國文化的高貴?”後來,在2011年6月出版的《徐文榮口述風雨人生》自傳中,徐文榮自稱“傷感暮年”:“我心中的苦,是不被人理解,我的傷感與遺憾,就是那些明明能給老百姓帶來好處的事情,為什麽不讓做。”
  但這所有的“傷感”,其實絲毫不符合徐文榮的個性。就像他喜歡看的武俠小說,裏麵有永遠不死的夢想。
  文榮之夢終有識,文化繁榮終有時。
  項目叫停數年間,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作,日益受到國家關注與重視。並在2011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乘著這一文化東風,2012年5月,作為中央兩個文化體製改革試點省份之一,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橫店圓明新園(萬花園)等一批重大旅遊項目建設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同意設立浙江省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範圍與國家廣電總局批複的“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一致。在政策扶持上,省政府將按照“政策疊加”和“特殊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在產業政策、用地保障、財稅金融等領域給予重點傾斜。
  當時的浙江省政府領導在橫店檢查項目進展情況時強調,要不破法規破常規,抓緊推動項目開工建設。
  橫店圓明新園(萬花園)項目正式啟動。

聚力

  回顧以前,事實上,做出建設橫店圓明新園的決定後,帶給徐文榮的,並非隻有一輪又一輪的質疑聲音。相反,他更成為了一座磁場,社會各界心靈的羅盤,對他感應強烈,讚成的聲音、支持的舉動,也一樣紛至遝來。聚力的效應,為他鼓足了幹勁。
  當時的東陽市領導,在聽了徐文榮建設圓明新園的匯報後,僅時隔兩天,就帶著市委、市政府的相關領導和20多位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到橫店召開現場辦公會。並在不久後,陪同徐文榮向浙江省領導匯報了此事,贏得了支持。
  接著來到橫店的,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中國圓明園學會常務理事王道成領銜的一眾從事圓明園研究的專家學者。他們認為,橫店建設圓明新園,不僅能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我國優秀的建築和園林藝術,而且能對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事業,帶動老百姓致富,繁榮地方經濟發揮重大作用。還可以為圓明園遺址避免“破壞侵略者作案現場”的責難,表示要從不同的領域角度,支持和幫助橫店。還有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對橫店建設圓明新園也非常支持,表示願意提供大量的圓明園曆史檔案資料。
  “圓明園是造園藝術的集大成。要修就必須修得地道,在規格、造型、結構、彩繪、雕飾上要過關。”著名古建築學家,師從中國建築史學大師梁思成,曾任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的羅哲文在當時提出,希望橫店建設的圓明新園能為子孫後代留下傳世佳作。借助社會各界的力量,橫店不久便成立了由40多位我國著名圓明園專家和文史專家組成的建設圓明新園專家委員會,作為項目推進的智庫和專業指導。
  另一方麵,對建設圓明新園投入了最大熱情的,是在橫店發展中受益最大的橫店人。從橫店鎮黨政領導,到機關幹部;從橫店四共委、橫店集團領導層,到下屬企業員工;從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到全鎮普通老百姓,紛紛參與募捐活動,幾個月時間,募捐人數就超過了3萬多人,募捐資金達上億元。這點錢對於總投資300億元(2008年投資計劃為200億元)的圓明新園來說,顯然算不上大助力,但對於喚起民眾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感來說,其作用不可估量。
  而令徐文榮十分動容的是,2008年3月,一位名叫倪弘毅的老人寄來一封信:“本人覓得幾件清代皇家園林寶物:和田玉兔、和田玉石母馬和小馬、和田玉石蝙蝠獸等。美商許三全發現火焚痕跡,他說:‘此乃清皇家園林圓明園觀賞品,火跡乃英法聯軍進犯園不軌罪行之證據。’我擬將此4件國寶,捐贈給橫店複建中的貴園,可謂‘完璧歸趙’,了卻一件心願……”
  這位當時已89歲高齡的老人在電話中表示,橫店建圓明新園是中國文化界的盛事,它突破了坐而論道,不見行動的沉悶局麵,海內外有識華人無不讚賞。作為一名革命老幹部,他也希望獻綿薄之力。而對於捐贈,他沒有任何經濟要求。“隻要橫店方麵介紹這件文物時,寫明‘革命老幹部彭雪楓部下倪弘毅捐贈’就行。”
  ……
  對這一係列的聚力效應,世界傑出華商協會執行主席、國際慈善家盧俊卿說了四個字:“得道多助。”短短幾個月時間裏,他還與上百位全球傑出華商溝通此事,為橫店贏得了10多個國家的華商領袖、華商500強和實力企業家的支持。
  後來,即使是項目被叫停了,這種聚力效應也一直沒有停止。
  在較長一段時間裏,橫店欲回收圓明園文物的消息,在持續影響古玩藝術品收藏界,出於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也出於為將來有條件建設圓明新園做準備,徐文榮順勢而為,以購買、受捐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散落民間的古玩藝術品。

底蘊

  其實早在10多年前,橫店進軍影視文化產業後不久,徐文榮就曾計劃在八麵山周邊建設圓明園的部分景點,後因財力等因素,隻好擱置下來。相比如今的全麵重現“萬園之園”的恢弘與美麗,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不過最大的難題,並不是資金,而是設計與工藝。
  要完成圓明新園的設計圖,就得先知道圓明園到底是什麽樣子的。可當今中國沒有人親眼見過圓明園,能作為依據的就隻有相關資料和圖紙。於是從八麵山計劃開始,在橫店圓明新園總設計師張先春等人的努力下,著手係統搜集相關資料。更確切說,是張先春從1982年參與電影《火燒圓明園》景觀道具設計開始搜集,其過程是十分漫長的,也是十分曲折的,要克服種種不信任。
  為了繪製園內相關景點的圖紙,他們赴北京圓明園遺址實地考察、丈量尺寸。加上在中央檔案局、國家檔案館、故宮等單位和100多位橫店建設圓明新園專家委員會專家的幫助下,曆經30多年的不懈搜集,通過官方、民間以及國外私人珍藏等途徑,他們才成功收集到了圓明園部分景點的資料和圖紙。
  期間有一段經曆,一直令徐文榮印象深刻。當初通過各種渠道,徐文榮得知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女士,收藏了47張圓明園的景觀圖紙。於是他北上相求,沒想到卻遭到了這位老人的再三拒絕。
  原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廣東省珠海市也興建了“圓明新園”。那次,珠海市有關部門從郭黛姮手中遴選了10個代表性景觀,在珠海九州大道附近興建。然而建成後,郭黛姮到現場一看,對其工藝水平大失所望,認為是“糟蹋了自己的圖紙”,發誓從此再也不把圖紙示人。
  “郭黛姮是被珠海的圓明新園傷了心,說什麽也不肯再拿出圖紙,他不相信橫店會建成一個美輪美奐的圓明新園。”徐文榮理解郭黛姮,這種心情與自己建設圓明新園遭受質疑是何其相似,“但我也是一個倔強的人,後來跟郭黛姮說,你不給圖紙,我也能建成,而且一定會建得超乎你的想象!”
  圓明園資料圖紙的搜集,突破性進展是在國家圖書館裏。在各方的幫助下,幾經輾轉後,徐文榮他們獲得了許多塵封已久的“樣式雷(雷氏家族是清皇家禦用設計師,家族八代都是圓明園的總設計,精通江南園林建築,被同行譽為‘樣式雷’)”的“燙樣(即立體模型,是中國古建築特有的產物,為皇上禦覽而造)”和圖紙。
  帶著嚴謹和科學的態度,至2007年,徐文榮和團隊終於完成了一係列大到曆史、人文、建築、山水布局,小到建築內部細節和擺設、園中奇花異草匹配的搜羅和考證,基本掌握了圓明園的全部資料。
  工藝技術方麵,橫店20多年來不間斷建設影視城積累的經驗,以及東陽所擁有的眾多能工巧匠,是徐文榮決心建設圓明新園的底氣所在。他說,曆史在前進,科技在發展,工藝在進步,橫店人在建設影視城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古建築建造經驗。而東陽作為全國聞名的“百工之鄉”,早在明清時期,就有許多工匠被招進京,參與宮廷建築裝修。直到近些年,北京故宮大修,仍然要請東陽的工藝美術大師去作指導。“我們擁有一支非常有實力的古建築隊伍。”
  也正是憑借著這樣的底蘊,即使在橫店圓明新園項目被叫停後,部分籌備工作還依舊進行著。對同一個景點有多個不同版本圖紙的情況,徐文榮他們就根據圓明園遺址的現場情況,與圖紙一一比對,再對照橫店的地勢,選擇一個最佳版本進行綜合優化,最終完成了圓明園3個園15大區126組景點的全部設計圖紙。還做出了涵蓋全部景點的《虛擬圓明園》3維片子,建成了1:50的特大型圓明園模型和橫店圓明新園展覽館向公眾開放。
  尤其是在華夏文化園景區內,作為橫店圓明新園建設前的演練項目,吸收了圓明園“萬方安和”“上下天光”“夾境琴鳴”等十大景點精華,以真材實料和傳統工藝營造,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精雕細琢,建成了占地140多畝的“瑤台勝境”。向中國和世界展示了橫店建設圓明新園的信心、決心以及東陽古建築隊伍的實力。“景區匯聚了江南名園勝景的園林古建特點,融合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我在參觀後,第一感覺是震撼,以一個專業工作者的角度,我的評價很高。”現場領略過“瑤台勝境”巧奪天工的建造和典雅氣派的唯美意境後,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學術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常務理事馬炳堅如此評價。
  所以2012年項目正式啟動時,橫店可謂萬事俱備已多時。

豐碑

  作為一個占地6200多畝、總投資300億元的文化項目,橫店圓明新園的曆史意義已不言而喻,但在這之外,隨著項目的落成,橫店人所豎立起來的,更有一座精神豐碑。
  時間進入2015年4月後,即將正式開放的橫店圓明新園,再次成為了中外媒體爭相關注的新聞熱點。隻是在這新聞熱點的背後,屬於橫店內在的厚重,卻被媒體們像“冰點”一樣不小心忽略了。這“冰點”是一種精神。透過它,人們可以知微見著,看到橫店圓明新園這個文化項目中,蘊含著這裏數十年發展中最為珍貴的東西。
  項目總指揮徐文榮81歲,總設計師張先春79歲,副總指揮劉忠孝62歲,項目現場總指揮張榮明68歲……看到徐文榮和幾位橫店圓明新園項目重要成員的年齡,橫店人很容易就能聯想到他們引以為驕傲的“拚命三郎”精神。
  但事實上,要把這種精神理解透徹,僅有這四個字怎麽夠呢?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徐文榮很喜歡曹操的《龜雖壽》,特別是這兩句。而早在決定建設圓明新園之前,許多人就勸徐文榮,該歇一歇了,好好保養身體,享受生活。可是他說:“我心裏裝著想做的事太多太多了。”老人想做的這些事,在橫店老百姓心中是菩薩做的事。
  建設圓明新園是他最大的文化夢想,也正是他最想做的事情。所以他一點不覺得自己老,反而感覺越活越年輕。隻要做的事情能為老百姓造福,他就敢拚命去幹。“別人越做不到的事,我就越想去做成它;困難越大,我勁頭也越大。”
  橫店數十年的發展曆程證明,這種“勁頭”,就像一股強大的意念,可以博愛古今、敢為人先,更可以充滿活力的奮鬥,體現在圓明新園這個文化項目中,就是無論麵對立項時的重重包圍,還是建設中的無盡難關,他都有無窮的凝聚力。
  圓明新園項目地處橫店鎮南片,是一處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把起伏不平的地麵,進行了毫無規律的破碎分割。項目所涵蓋的中興聯、荷棲澤、柏塔、官橋、仁棠、路西6個行政村的近萬村民,聚居於這裏為數不多的有利地形,剩下的許多“四荒地”,便成了項目的主要用地。
  “項目各項工作之千頭萬緒,如果沒有當地政府和百姓的積極配合與大力支持,是不可能順利實施的。”從圓明新園項目一啟動,隸屬於橫店四共委的項目建設指揮部,就成了最忙碌地方。因為沒有招代建公司和監理公司參與管理,從征遷、修路到建房、造林、引水,直至一期落成,與項目建設相關的所有工作,都由項目建設指揮部負責管理協調。筆者走訪中,指揮部的多位負責人強調,橫店鎮政府與當地村民對項目工作的支持配合,是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的有力保障。
  “國內精品,世界名牌”是徐文榮對圓明新園項目提出的遠大目標。之後在2014年8月,他又精神十足地正式提出,2015年5月項目一期工程要建成開放。這個要求,讓項目建設指揮部的幹部員工們,著實緊張了一陣子:“電力保障的事要趕緊落實,福海的水位要密切關注,各工種交叉作業要盡可能一步到位……”
  項目建設指揮部共有幹部員工40多人,開工三年來,他們帶著乙方建設單位的200多名項目經理和各工程隊,累計使用炸藥上萬噸,運送土石方1100多萬立方,移山平地,造景修路,築壩圍湖,把10米寬的公路拓寬至24米,造出了一個占地450多畝的福海,讓無數個小山丘變成了美輪美奐的圓明新園。
  過程中,徐文榮不論春夏秋冬,雷打不動,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早晚各一次,上工地走一圈,事必躬親,對每個在建景點現場的每個項目,進行巡察和指揮。
  根據項目建設指揮部的劉忠孝、張榮明、金仁和、周永明等人講述,三年裏,徐文榮每次來到工地,有時候是在助理陪同下撐著雨傘、踩著泥濘而來,有時候是帶個草帽頂著烈日而來,還有的時候是因為路沒修好,汽車輪胎一次次被半路紮破後,他便徒步而來……因為路況坑窪、石子鋒利,每天下工地還直接導致徐文榮淘汰了好幾輛越野車,後來沒辦法就換了一輛輪胎像人一樣高的福特猛禽越野大皮卡。但大皮卡的車身太高,家人擔心徐文榮上下車時閃了腰,便又叮囑一名醫護人員,每次下工地都跟著他,監督他綁好護腰。
  與劉忠孝、張榮明一樣,已經過了退休年齡,但還在項目建設指揮部工作的人還有好幾位,他們都希望能早日退下來好好享享福,可當他們眼見著這位比自己年長多的八旬老人,一心為地方謀發展,拚命幹的這件事兒,心中便會情不自禁地泛起漣漪:
  “這種對人生的超脫,誰能比!”
  “有人說我是‘老黃牛’,可就算真的是,也隻能認第二!”
  “再辛苦幹幾年又何妨,總算能不枉此生!”

【圓夢圓明】

融合

  曾經有一位中國青年,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英國人額爾金寫了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幾句:
  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麽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麽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麽你我各乘一匹戰馬/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
  這些詩句或許太硬了,容易折斷。而事實正是這樣,一千個中國人就有一千種圓明園情懷。要讓徐文榮來述說的話,他的言語應該會更堅硬。不過,他並沒有一味的抒發情感,他更願意向世人這樣來講述關於中國圓明園的故事:
  “傳說龍帝巡遊東方,至圓明園,龍顏大悅,流連忘返。但花神告訴他,圓明園的奇花開了九百九十九年,即將枯萎。一旦鮮花頹敗,春天將永遠消失。隻有找到分布在天、涯、海、角的四種奇花(天之火魂、涯之冰心、海之晶蓮、角之魔菊),才能讓萬花常開,豔春常在。於是龍帝傳令龍子,遍尋天涯海角,找到四種奇花,以完成萬花永盛之使命;於是一場上天入地的驚險之旅啟程了;於是一個浪漫永恒的愛情故事開始了。在龍鳳的帶領下,天上人間集結,遍尋天下奇花異草,一個無與倫比的圓明新園誕生了。”
  這個名叫《春之圓明》的故事,就在橫店圓明新園•歡樂夜福海景區的文化與科技融合中,是一場大型激光多媒體奇幻神話功夫故事水秀。在夢幻般的光影與水舞中,引人聯想的故事情節,儼然就是一部神話科技版的橫店圓明新園誕生記。
  “用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手段,演繹最中國的文化元素。”文化與科技融合,正是橫店圓明新園之“新”的一大重要體現。為了做到這點,通過市場調研,徐文榮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和韓國KT集團的合作支持,把LED影像、激光陣、探照群等高科技元素融入於圓明新園建設,在保留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與現代科技相融創新,讓中國的古典文化,變得更為生動活潑,更為現代人接受。
  “記住曆史,再現輝煌,傳遞和平”是橫店圓明新園在當今時代文化多元融合的背景下,所要展現的文化價值。因而在景區的設置分布上,橫店圓明新園與北京圓明園的“3園15區126景”大不相同,在占地6200多畝的區域內,分別建設了新圓明園、新長春園、新綺春園、新暢春園4個日景和歡樂夜福海、歡樂夜瑤池、歡樂夜廟會3個夜景,還有動物標本館、冰雕雪雕館、高科技演藝館共10個景區。園內分設100個園區,每個園區種植寓意相通的花草樹木,共4000多種,一年四季萬花爭豔,包圍著皇家建築、洋家建築、官家建築、商家建築和民間建築,所以又稱萬花園。2015年5月開放的一期項目,是四園中麵積最大,占地2000多畝的新圓明園和歡樂夜福海、動物標本館、冰雕雪雕館4個景區。
  徐文榮對圓明園情懷的抒發,除了在建設中加入現代元素進行創新,還對建築的內容進行了取舍。他把原本太監、宮女的住所,在橫店圓明新園中刪除了,資料裏皇子們讀書的16所學堂,隻建了3所。恢複了北京圓明園95%的建築。另外,在新長春園的西洋建築群裏,他還增建了“八國聯軍”中各國標誌性的著名建築,讓巧奪天工的皇家宮苑與西洋經典建築互相交融。在新暢春園裏,恢複同樣被英法聯軍燒毀的京城第一皇家名苑暢春園的部分建築,用鬼斧神琢的紅樓夢奇景與其遙相輝映。整個建築體量超過原來的30%。

帶動

  “圓明新園建起來,對橫店的影響巨大,它的經濟效益也一定十分可觀。農村發展要城市化,後來又說建設新農村,不管說法怎麽變,一句話,要靠自己奮鬥。”徐文榮一向自稱“中國農民”,雖然圓明新園項目的投資巨大,收回成本也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在他的心目中,帶動鄉村的富裕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夢想。
  如今,圓明新園景區帶動周邊的經濟效益正初步顯現。“作為店麵房,村裏沿路的十幾戶人家都把房子租出去了,每間的年租金是三四萬。其他許多村民家的民房出租,一個月也能賺400-600元每間。”荷棲澤村村幹部陳象貴說,他們村的下徐自然村是項目涵蓋6個行政村中,公認的最佳位置,令其他幾個村羨慕不已。“雖然地理位置不如人家,但我們村許多人已經在家門口就業了。”仁棠村村支書陳正洪說,在一期開放的幾個景區裏,負責劃龍舟、開遊覽車、種植花木等工作的,他們村有幾十人。他相信,隨著圓明新園的正式開放和二期工程的建設,項目帶給當地百姓的受益麵會逐步擴大,村裏未來的變化,一定會更明顯。官橋村村民陳華,原來是辦塑料廠的,正在為企業轉型創業找不到出路發愁。現在,他準備開辦一個賓館,投資一些與景區配套的經營項目,既實現再創業,又可享受橫店四共委的補助。而就在4月初,橫店鎮政府專門組織了6個村的部分村民前往湖州德清,考察學習民宿經濟的發展經驗。
  4月23日,為了支持6個村實施舊村改造,美化周邊環境,徐文榮還與各村村幹部進行了座談討論。他說,橫店四共委首期將投入3億元,幫助他們實現舊村改造。屆時,村裏的道路、綠化、房屋都要統一規劃,村民的房子一樓可以開店經商,二樓以上改造成賓館酒店等與橫店圓明新園景區匹配的食宿設施。村民願意自己經營的就自營,也可以由橫店四共委收租統一經營。對符合景區建設統一規劃要求的村民,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從而實現以景區旅遊業的發展,帶動周圍村莊第三產業的發展,將橫店鎮南片打造成橫店鎮第二個人口集聚中心。
  借助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項目,為當地百姓造福,是徐文榮建設圓明新園的初衷。但同樣的,早在決定建設圓明新園之初,徐文榮還曾提出了一個麵向中國古建築行業的希望。
  “東陽雖然被譽為‘百工之鄉’,但有些現實是無法回避的。在建造橫店影視城的多年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懂得古建築工藝技術的人越來越少,一些民間工藝麵臨失傳的危險。”所以徐文榮提出希望,要趁一些老藝人還在,一些工藝還未失傳,一些原材料還能找到,通過建設橫店圓明新園這個大工程的實踐,造就和培養一批古建築人才,搶救和恢複一些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
  多年來,在建造橫店影視城過程中,一直負責現場指揮工作的張榮明,對此也深有感觸。張榮明在建築行業工作了大半輩子,有著過硬的古建築工藝技術,豐富的古建築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可即便如此,在建設圓明新園的三年裏,橫店雖然擁有一支成熟的古建築隊伍,但因項目工程量太大,古建人才無法滿足需求,部分古建師傅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一度令擔任現場總指揮的張榮明十分苦惱。
  他一邊翻開一本《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一邊告訴筆者,項目中的各個古建工種,比如園內古建築屋簷造型方麵,哪個位置配什麽造型,是用仙人還是走獸,他們都會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把關執行。如此這般經曆了三年的精細打磨後,許多古建師傅,確實在豐富的工程實踐中,得到了明顯成長。造就和培養了一批古建築人才。
  對於徐文榮他們希望通過圓明新園的項目建設,帶動中國古建築行業發展的思考,知名學者孔則吾的觀點正好不謀而合。早在2007年,他就專門撰寫了一篇題為《重建圓明園的民族文化視野》的文章。文中“從仿古建築看民族文化傳承”章節提出,圓明園的重建,肯定是一個龐大的學術工程,會帶動園林規劃、山形水係、建築材料、門窗裝飾等古建築學科的發展和創新。哪些需要發展,哪些需要繼承,哪些可以替代,中式園林和中式建築生存發展的很多問題,會在這個工程中找到答案。
  他還認為,和其他文化產業現象一樣,一種文化產業的興起,必須要有核心和重點項目,就如明星對時裝服飾的引領,大片對商業電影的推動,重建圓明園工程就是重塑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精神的“大片”“明星”。中國建築文化的振興和繁榮,圓明園工程就是一個裏程碑式的龍頭工程。

圓夢

  近一個月來,從東陽沿218省道到橫店,分布於關鍵路段的引路牌上,陸續出現了關於橫店圓明新園(萬花園)的信息。這是當地為迎接圓明新園正式開放,所做各項準備工作之一。
  橫店圓明新園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存在?
  所以,比準備工作來得更早的,是一波又一波擋不住吸引的賓客們。在徐文榮的帶領下,他們成功的捷足先登了。於是,無論是進入園子後,還是在進入園子的路上,徐文榮與賓客們的交談中,隻要提到“圓明”二字,就會聲調圓潤,如呼親人。
  而其實,橫店圓明新園之所以會讓賓客們擋不住吸引,原因一點也不複雜,就在於大家的心境都跟徐文榮一樣,它早就已經活在心中很久了。看圓明新園,不是看死了的標本,而是看活著的生命。一個始終活著的新生的生命,在被侵略者焚掠後的廢墟中,在是否重建的爭辯聲中,在移山開路突破難關的建設中,一直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何等的壯闊。
  徐文榮不隻是帶著賓客們,他還常常專程來到這座園林。當賓客們緩步在某處宮樓時,他腦海中就能立即閃現那裏曾經是一座怎樣的小山丘,連接著哪幾處水窪。因此,如果隻是粗粗的看一圈,很多人或許隻能記得開頭的“正大光明”。
  一座封建帝王的皇家苑囿,承載著曆史的多元價值,成為了現代文明的文化樂園。徐文榮賦予橫店圓明新園的,是在融合創新的同時,更多的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和雋永雅致的審美情趣。
  這使園內的每一個場景,都非雙眼能夠看盡,每一個角落,都足夠賓客們留連長久。以至於隻有在夜幕四合的時刻,賓客們要先抬頭看看,側耳聽聽,才能把這座園林的思路,理得稍見頭緒。
  “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謂之圓明,這正是愛新覺羅•玄燁對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可理想並不能保佑大清帝國免受列強的欺辱。
  “不薄今人愛古人”,杜甫的詩句,啟發乾隆皇帝修建了“茹古涵今”的景致,但是,他一方麵在那裏與大臣們談古論今、吟詩作畫,抒發學識淵博、通曉古今的君王誌向,另一方麵卻固執的頒布了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出師表》《愛蓮說》《桃花源記》《蘭亭序》,那麽多的古人名篇,都能在園內找到相同意境的景致……“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正如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描述的那樣,麵對這樣的圓明新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
  “圓明新園所有收入,除上交政府稅費及扣除折舊、正常費用開支外,剩下餘款全部捐贈給文榮慈善基金會,去支持橫店鎮新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或許隻有徐文榮能夠做到,在說話間,讓這座如此壯闊的圓明新園,變得無比接地氣。

  離開圓明新園返回橫店鎮區,徐文榮和賓客們會路過一座國防科技園。園內各場館的陳設,把中國的國防實力展示的淋漓盡致。倆園的相鄰存在,能引人自然萌生一種超越中國近代屈辱史的時代感。
  公元2015年5月1日,橫店圓明新園準時向世人開放。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66年。也是北京圓明園罹難後的第155年。